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8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腔镜手术作为一种成熟的微创手术技术在肺癌的诊断和姑息治疗方面的价值已经得到公认,取得了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总被引:35,自引:11,他引:24  
目的 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适应证.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7年11月共施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44例,其中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5岁.手术全部通过3个胸腔镜切口完成,肺叶解剖性切除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操作顺序与常规开胸手术基本相同.结果 全部手术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中转开胸1例.平均手术202.6 min,平均出血216.8 ml,无输血病例.术后平均带胸管7.4 d.术后病理:腺癌30例,鳞癌10例,肺泡细胞癌3例,肉瘤样癌1例.随访平均7.7个月,1例Ⅲa期腺癌病人术后3个月发生转移,其余无复发.结论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在有效性、彻底性方面可以达到开胸手术相同的效果,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操作流程和技巧的优化改进经验.方法 2006年9月至2010年8月连续开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408例,男214例,女194例,平均年龄58.6岁.实体肿瘤平均最大径30.1 mm.手术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健侧单肺通气.胸腔镜观察口选择第7或8肋间腋后线,长1.5 cm;辅助操作切口选择在肩胛下角线第7或8肋间,长1.5 cm;主操作口选择在第4或第5肋间腋前线,长约4 cm,无需放置开胸器,不牵开肋骨.全部操作过程完全在胸腔镜下完成.术者位于病人前侧,双手分别握持吸引器和电凝钩,在主操作口内进行操作;助手位于病人背侧,使用卵圆钳经辅助操作口帮助牵拉显露.基本操作顺序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相同.肺癌病人均清扫纵隔淋巴结:肿瘤位于右侧,清扫2、4、3A、3P、7、8、9、10组淋巴结;左侧清扫3、5、6、7、8、9、10组淋巴结,必要时清扫第4组淋巴结.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围手术期死亡1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195 min,平均术中出血249 ml.术后病理良性疾病86例,恶性疾病322例.全组中转开胸35例,中转开胸率8.6%.术后轻微并发症48例,并发症发生率11.8%.术后平均带胸管时间7.9天,术后平均住院天数10.9天.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操作难度较高,开展此项手术应具备5个方面条件:(1)较清晰的胸腔镜设备,(2)良好的术野显露,(3)熟练的镜下血管解剖分离技巧,(4)能将血管和支气管置入缝合切开器内,(5)纵隔淋巴结清扫技术.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及一些关键技巧,可以缩短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4.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血管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国内真正开展还不到3年.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镜下操作技术尚不熟练,对血管的处理心存忌惮.现总结我们关于血管处理的顺序、技巧及出血时处理的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扶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中扶镜手的作用以及扶镜技巧。方法 2006年9月~2010年4月,我们完成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329例。通过胸部3个小切口非直视下完成肺叶解剖性切除,恶性肿瘤行淋巴结清扫。施行右肺上叶切除84例,右肺中叶切除32例,右肺下叶切除65例,左肺上叶切除73例,左肺下叶切除66例,联合肺叶或全肺切除9例。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因淋巴结干扰、出血或肿瘤体积大等原因而中转开胸27例。手术时间(194.5±60.1)min(75~490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200 ml(20~1800 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7.4±3.4)d(1~22 d),术后住院时间(10.2±4.5)d(1~36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中扶镜手需要熟知手术步骤,了解术者操作习惯,实时调节镜头焦距和角度,以配合术者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6.
cNO-pN2非小细胞肺癌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初步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临床分期N0术后病理分期N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9月至2010年1月施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216例中术前临床分期N0患者206例,男103例,女103例;年龄29 ~85岁,平均(62.3±11.1)岁。按术后病理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Pn0组(168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和Pn2组(38例,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中转开胸、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淋巴结清扫情况、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数据。结果 206例中肺叶切除203例,复合肺叶切除2例,全肺切除1例,手术过程顺利。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1例(肺部感染至呼吸功能衰竭)。两组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0组肿瘤最大径明显小于Pn2组[(2.6±1.6)cm对(3.7±1.9) cm,P=0.001]。Pn0组肿瘤位于下叶者明显少于Pn2组(31.0%对50.0%,P =0.026)。两组腺癌比例无统计学意义(82.7%对73.7%,P=0.181),但Pn0组低分化癌比例明显低于Pn2组(19.0%对42.1%,P=0.002)。两组中转开胸率(7.1%对7.9%,P=1.000)、手术时间[(196.1±53.7) rmin对(208.6±56.8)min,P=0.202]、术中出血量[(253.2±247.9) ml对(279.0±183.3) ml,P=0.475]、术后引流时间[(7.7±3.2)天对(9.7±6.3)天,P=0.066]、住院时间[(10.6±4.6)天对(13.0±7.6)天,P=0.063]、并发症发生率(12.5%对21.1%,P=0.171)组间和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1±1.2)对(3.3±1.1),P=0.2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n0组纵隔淋巴结清扫枚数少于Pn2组[(9.9±6.8)对(12.7±8.4)枚,P=0.038]。结论 术前N0分期术后病理N2分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的不同麻醉方法的效果,寻求较佳的EBUS-TBNA手术麻醉方法.方法 60例择期EBUS-TBNA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舒芬太尼组(S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组(SR组),每组20例.麻醉方式采用静脉输注丙泊酚全麻复合TCI舒芬太尼和或瑞芬太尼辅助2%利多卡因局部表面麻醉,术中维持双频谱指数( BIS)50 ~60.记录患者进入手术室后5min(T0)、手术开始后30min( T1)和术毕定向力恢复时(T2)心率、平均动脉压、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手术开始后30min动脉血气、术中呛咳次数、丙泊酚和利多卡因用量、术毕至定向力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R组T1时呼吸频率下降明显(P<0.05),S组和R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高于SR组(P<0.05).(2)R组和SR组术中呛咳次数、术毕至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减少(与S组比,P<0.05).(3)三组患者丙泊酚、利多卡因用量、麻醉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同时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并辅助局部麻醉可以满足EBUS-TBNA的手术要求,安全、有效,可作为EBUS-TBNA的常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7年4月~2009年11月完成的24例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资料。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不牵开肋骨,以切割缝合器分别处理肺血管和支气管。如遇严重粘连或出血等则中转开胸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以及并发症等。结果全组中2例(8.3%)因为胸腔内粘连重,叶间裂分化差或肺门处严重粘连并有大量迂曲扩张的血管,镜下处理困难而中转开胸行VATS辅助小切口手术。余22例在全胸腔镜下完成,肺切除范围包括右肺上叶1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3例,左肺上叶2例,左肺下叶13例,左肺下叶+左肺上叶舌段1例,左肺下叶+右肺中叶1例。手术时间(173.6±57.1)min(80~280min),出血量(173.9±65.9)ml(50~300ml),术后带管时间(6.1±3.8)d(2~19d),术后住院时间(8.6±3.9)d(4~22d)。术后病理均符合支气管扩张症改变。无围手术期死亡。并发症4例,均为肺持续漏气7d,引流7~19d后自愈拔除胸腔引流管。全组随访1~31个月,平均13.7月,其中13例12个月。15例(62.5%)术后咳痰或咯血症状完全消失,7例(29.2%)痰量明显减少,但仍间断有咳痰或咯血等症状。2例(8.3%)咯血量或痰量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在明确纵隔和肺门肿大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9~11月,对25例胸部CT检查提示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短径〉1 cm)进行EBUS-TBNA检查,阴性者进一步接受纵隔镜检查或胸腔镜、开胸手术加以确证。结果本组25例共穿刺32组淋巴结。EBUS-TBNA明确淋巴结恶性转移者15例;EBUS-TBNA阴性者10例,其中1例开胸术后证实隆突下淋巴结转移。EBUS-TBNA在纵隔和肺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15/16),100%(9/9)和96%(24/25)。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EBUS-TBNA是评价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EBUS-TBNA)在单纯纵隔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9年9月至2011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接受EBUS-TBNA检查的73例不伴肺内异常的单纯纵隔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EBUS-TBNA未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进一步行外科手术活检或至少6个月以上的临床及影像学随诊。结果:本组73例患者,经EBUS-TBNA检查后60例获得明确诊断,其中恶性病变23例,良性病变37例,确诊率82.2%(60/73)。EBUS-TBNA在单纯纵隔病变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8%(23/24),100%(49/49)和98.6%(72/73)。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单纯纵隔病变,EBUS-TB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