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1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探讨Th1/Th2亚群失衡在大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及绿原酸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DVT大鼠随机分为DVT模型组、绿原酸小剂量组、绿原酸中剂量组、绿原酸大剂量组,每组各10只,分离大鼠脾脏单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Th1亚群(CD4+TNF-α+)、Th2亚群(CD4+IL-4+)比例,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IL-2、TNF-α、IL-4、IL-10水平,并分析Th1/Th2比例与血清炎症标记物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DVT模型组大鼠脾脏Th1亚群比例升高(22.71±0.87,%),Th2亚群比例降低(3.06±0.15,%),Th1/Th2升高(7.20±0.45),IL-2、TNF-α表达升高(72.10±7.48,173.50±17.02, pg/mL),IL-4、IL-10表达降低(347.46±11.24、28.55±1.78,pg/mL);与模型组比较,绿原酸大剂量组大鼠Th1亚群比例降低(14.38±0.41,%),Th2亚群比例升高(4.91±0.14,%),Th1/Th2降低(3.02±0.26),IL-2、TNF-α表达降低(50.22±4.06、110.22±10.32, pg/mL),IL-4、IL-10表达升高(418.72±15.32、9.32±2.83,pg/mL),绿原酸大剂量组疗效优于中、小剂量组(P<0.05);Th1/Th2比例与IL-2、TNF-α呈正相关,与IL-4、IL-10呈负相关。结论:大鼠DVT发病过程中存在Th1/Th2亚群失衡,绿原酸诱导T细胞向Th2亚群偏移,逆转Th1/Th2亚群失衡状态,进而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该院494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特点,为疾病的预防和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对494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进行血清过敏原筛查和数据分析.结果 494例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总阳性率为36.84%,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位于前3位的分别为尘螨组合、艾蒿、普通豚草;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位于前3位的分别为黄豆、鸡蛋白、螃蟹.男性患者总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且树木组合、普通豚草、艾蒿、啤酒花(葎草)和花生在男性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在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物性过敏原牛肉、鸡蛋白、牛奶、羊肉羔羊肉在婴幼儿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5).吸入性过敏原艾蒿、尘螨组合、啤酒花在不同季节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过敏原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间呈现显著差异,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刘礼青  张春来  秦榛 《精准医学杂志》2021,36(5):404-406,410
目的 探讨血清中纤维蛋白原(FIB)、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FM)及D-二聚体(DDi)联合检测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我院关节骨科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第7天静脉彩超检查结果的阳性报告作为是否发生DVT的判断依据,将患者分为血栓组22例(A组)和非血栓组75例(B组),收集A、B组患者术前第1天及术后第1、3、7天血清中FIB、FM以及DDi水平.分析上述3项指标与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血清中FIB水平在术后第1、3天显著高于B组(F=8.38、5.56,P<0.05),在术后第7天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清中FM水平在术后第1、3、7天均显著高于B组(F=42.69~10.62,P<0.05);A组患者血清中DDi水平在术后第1天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7天均高于B组(F=49.23、407.24,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血清中FM水平对患者DVT的诊断价值最高,AUC为0.79,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4、0.9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在术后第7天对患者DVT诊断的价值最高,AUC为1.00,诊断灵敏度为0.99,诊断特异度为0.99.结论 血清中FM单独检测在术后第1天对DVT的预测效果优于FIB和DDi,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三项指标联合评估可提高对DVT的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统计该院呼吸道感染常见的8种呼吸道病原体抗体免疫球蛋白(Ig)M的阳性检出率,分析阳性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季节就诊人群之间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来该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共10832例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的8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总体阳性检出率为34.05%(混合感染重复计算),以乙型流感病毒(IVB)、甲型流感病毒(IVA)、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为主.MP和IVB在女性患者中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副流感病毒(PIV)在13~<18岁组的阳性检出率最高,46~<70岁组的阳性检出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在13~<18岁组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在46~<70岁组的阳性检出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B在0~<7岁组、70~102岁组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在13~<18岁组的阳性检出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V、MP在秋、季的阳性检出率最高,IVA在秋、冬季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春、夏季,IVB在冬季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季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患者IVA和IVB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住院患者(P<0.05).结论 女性更易感染MP和IVB,13~<18岁较≥18岁者更易感染PIV和MP,0~<7岁和70~102岁是流感病毒的易感人群,在呼吸道病毒感染高发季节应加强重点人群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 D‐二聚体、心肌肌钙蛋白 I(cTnI)和血清 N 末端 B 型钠尿肽原(NT‐proBN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及治疗缓解期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 COPD 患者急性加重期及治疗缓解期 D‐二聚体、cTnI 和 NT‐proBNP 水平,同期选择体检健康者4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3项指标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OPD 急性加重期 D‐二聚体、cTnI 、NT‐proBNP 水平分别为(1.83±1.14)μg/mL 、(1.16±0.60)ng/mL 和(819.62±172.37)pg/mL ,均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的(0.53±0.24)μg/mL 、(0.55±0.12)ng /mL 和(250.80±79.90)p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COPD 缓解期D‐二聚体、cTnI 和 NT‐proBNP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的(0.22±0.10)μg/mL 、(0.13±0.05)ng/mL 和(85.81±31.13)pg /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cTnI 和 NT‐proBNP 水平在 COPD 患者中明显升高,其联合检测对于 COPD 的诊断、进展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