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医药卫生   2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Crain分型联合残端评分方法指导前交叉韧带(ACL)损伤保残方案设计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54例ACL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保残组(n=26)与联合理念设计组(n=28)。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3个月隧道扩大情况及术后12个月的随访情况。结果联合理念设计组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保残组,保残之后移植物游离面积明显小于传统保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联合理念设计组的股骨隧道扩大发生率、胫骨隧道扩大发生率均少于传统保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传统保残组独眼畸形症发生率多于联合理念设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Crain分型联合残端评分方法指导保残方案设计,可以减少术后独眼畸形症、隧道扩大的出现,并可增加宿主组织与移植物接触的面积。  相似文献   
2.
治疗骨折与术后合并的骨不连,至今仍是骨创伤领域的难题之一。研究分析当前的学术思想,探索更接近骨愈合规律的理念与技术,是必然的学术趋势。1当前骨创伤理论与技术1.1AO从20世纪50年代起,AO组织提出解剖复位与骨块间坚强固定与加压的概念。50年间,由于伴随生物材料学的发展和内固定形式的进步,业已成为治疗骨折与骨不连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发现了存在并需继续探讨的若干问题。(1)偏心类的固定模式,如加压钢板,其疗效超越一般非加压性钢板。但同时也发现:①内固定期间,骨质萎缩,骨痂纹理凌乱或难觅骨痂;②钢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初次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4例,对其术前及术后3、6、9 d血液中IL-6、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IL-6值快速回落,但直至术后第9天,IL-6值也未回落到正常范围内。本研究患者术后3、6、9 d的血清IL-6、CRP回落曲线具有相关性,IL-6值的回落曲线更迅速,而ESR值回落曲线变化幅度较小。结论 IL-6可作为筛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敏感指标,动态监测患者术后IL-6值回落曲线,能够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训练对全镜下LARS韧带增强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行全镜下LARS韧带增强修复的36例慢性踝关节不稳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机选取18例为快速康复组,18例为常规康复组,分别进行快速康复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分析各组术后3、6、12个月随访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Tegn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持续性疼痛症状,快速康复组与常规康复组的AOFAS踝-后足评分、Tegn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快速康复训练在全镜下LARS韧带增强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术后应用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快速康复训练可在术后较早地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及体育活动,获得较好的肌力及本体感觉,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旋导片系统(DHS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在我科治疗的68例6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访12~35(23.5±2.3)个月。68例中DHS组37例,DHSA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及术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内固定有否切出股骨头、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随访时间内未发现感染。DHSA组无骨折不愈合、无刀片切出股骨头,DHSA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HS组(P<0.05)。结论 DHSA与DHS均可实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良好固定,而DHSA固定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内固定物可填压松质骨,切出率低,抗旋转,固定可靠,对于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更加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应用闭合复位手法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均采用C型臂透视下闭合手法整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6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7.8±1.6)个月;患者手术侧头干角度为(15.4±2.0)°,健康侧头干解度为(14.5±1.8)°,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手术侧第五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为(90.1±3.0)°,健康侧掌指主动活动度为(90.8±1.4)°,两组数据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采取闭合复位手法联合克氏针内固定的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整复联合夹板外固定的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析、整理临床手法整复联合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108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13.54±2.35)个月。无骨化性肌炎发生,15例合并神经症状患儿5 d内均恢复;治愈103例(95.37%),好转5例(4.63%)。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用手法整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临床效果满意,其方法简单,取材方便,有效降低了患者病残率,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Acumed髓内钉治疗青少年前臂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青少年前臂双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10~16岁,平均年龄(12.7±1.7)岁。均行闭合复位Acumed髓内钉内固定。受伤原因:摔伤9例,车祸伤1例,重物砸伤1例。按Anderson标准予以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出院后随访6~15个月,平均随访(11.8±2.9)个月。全部患者获得骨性愈合,骨愈合时间6~12周,平均时间(9.6±2.0)周。未发生深部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按Anderson标准评价:优11例,优良率100%。结论 Acumed前臂髓内钉治疗青少年前臂双骨折能做到骨折端的精确复位,同时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少、创伤小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防旋动力髋螺钉(DHSA)与动力髋螺钉(DHS)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68例6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DHS组37例,DHSA组31例。比较两组的术前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患肢侧别、骨折类型、术前并发症),术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内固定有否切出股骨头,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随访9~32个月,平均(21.5±8.5)个月。两组术前基本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随访时间内未发现感染,DHSA组无骨折不愈合,无刀片切出股骨头,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快。Harris评分DHSA组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HSA与DHS均可实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良好固定,DHSA固定技术固定可靠,抗旋转,填压松质骨,手术创伤小,更适合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