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HLA-A、B、DR、DQ表现型为纯合子的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的PRA水平,并研究其与肾移植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间在我院登记等待首次肾移植的438例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HLA、PRA情况以及其中1例PRA65的HLA纯合子患者肾移植效果进行分析。HLA基因分型采用PCR-SSP技术,PRA、抗体强度及抗体特异性分析采用ELISA技术,数据统计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结果:438例患者中有HLA纯合子12例,杂合子426例;12例纯合子中PRA阳性者6例,阳性率50,平均HLA抗体强度为55,广泛致敏率达100;426例杂合子中PRA阳性者65例,阳性率15.26,平均HLA抗体强度为28,广泛致敏率为40;纯合子与杂合子之间的PRA阳性率、平均HLA抗体强度和广泛致敏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合子高PRA的风险大(OR=5.29,95CI:1.67~16.70);1例PRA65的纯合子患者术前经血浆置换、蛋白免疫吸附、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使PRA降低至阴性,在舒莱免疫诱导下行尸体肾移植术,供受者HLA抗原2个错配,术后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第3天开始PRA呈阳性并逐渐升高,伴随临床逐渐出现尿少、血压升高、移植肾区疼痛等排斥反应征象,血清肌酐逐渐升高,移植肾B超见动脉阻力指数逐渐升高,提示急性排斥反应,采用术前有效清除HLA抗体的所有方法再次治疗无效,于术后第36天因移植物失功行移植肾切除。结论:HLA纯合子产生高PRA的风险大;文中1例PRA阳性的HLA纯合子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随后出现不可逆排斥反应致移植肾失功的情况,提示近年来随着各种有效清除HLA抗体的治疗方法不断用于临床导致了抗体介导的延迟性超急排斥反应(AMDR)的出现从而使移植肾失功;高PRA患者行肾移植术需高度慎重,应尽可能避开受者PRA峰值时的全部抗体谱来选择供体。  相似文献   
2.
3.
有资料表明,1958-1979年某些医院收治的48 978例患者中,烧伤复合伤的发病率为1.85%,其中5躯干闭合性损伤占10.28%[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血肌酐值升高,均行尿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作对比分析。结果: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尿液细胞数超过10000以上的占97.6%,CD54阳性细胞的占81.8%,CD103阳性细胞占57.6%,HLA-DR阳性细胞占90.9%;在其他患者中,缺少特异性抗原的表达。结论:尿液中HLA-DR、CD54、CD103阳性细胞可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特异标志。尿流式细胞术能区分急性排斥反应与其他因素引起的移植肾功能损伤。尿流式细胞术可作为评价移植肾功能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原肾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治的2例肾移植术后原肾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情况、肿瘤特点、治疗方案、随访结果和预后,复习国内外文献,针对该2病例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例患者均在规律随访时经B超发现原肾恶性肿瘤,分别为肾移植后39个月和112个月.病例1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为透明细胞癌,术后免疫抑制剂改为包含雷帕霉素的治疗方案,至今随访8年,肿瘤无复发,移植肾功能正常.病例2发现原肾恶性肿瘤后拒绝手术治疗,6个月后肿瘤转移,失去切除肿瘤机会,采用舒尼替尼治疗4个月,因难以耐受不良反应而停药,目前门诊随访,发现肿瘤后存活18个月,移植肾功能正常.结论 肾移植术后原肾恶性肿瘤例数不多,但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肾移植术后随访中应加强针对性筛查,及早发现原肾恶性肿瘤.原肾恶性肿瘤发生后如果能及时行根治性切除术,预后较好,如有转移可以采用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原肾恶性肿瘤术后采用包含雷帕霉素及其类似物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外周血单核细胞To11样受体4(TLR4)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3例肾移植手术1年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前、后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百分率,并与20例未发生排斥反应的移植肾功能正常患者相比较,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TLR4表达的百分率[(30.45±5.17)%]显著高于移植肾功能正常组[(6.01±0.93)%,P<0.01]及正常对照组[(7.15±0.85)%,P<0.01];MP冲击治疗两周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TLR4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其下降程度与激素治疗敏感与否有关.结论 TLR4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中表达上调,TLR4水平的监测可作为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报告 例1,男,34岁,高压电击伤36小时入院,未问出机械性外伤史。查体:P 104次/min,R 20次/min,BP 10.3/8 kPa,烧伤面积34%Ⅲ°23%,创面分布在两上肢及胸背部。除3、4腰椎处有压痛外未发现其他阳性体征。按烧伤面积抗休克治疗血压一直不升,7小时后血压开始下降,请外科会诊怀疑后腹膜血肿,后剖腹探查证实。术后再问陪人才知电击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L-15对异基因抗原刺激下人CD8+T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在IL-15存在的条件下,将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新鲜分离的CD8+T细胞与HLA-A,-B,-DR完全错配的异体抗原提呈细胞(APCs)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s)。经9 d培养后,对诱导后产生的CD28-CD8+和CD28+CD8+T细胞亚群进行细胞毒功能测定和表型检测,并对CD8+T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CD28分子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监测。结果:在IL-15诱导及异基因抗原刺激下,CD8+T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的CD28+CD8+T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与外周血新鲜分离的类似细胞相比,其高表达了FasL、颗粒霉素-B和穿孔素;而CD28-CD8+抑制性T细胞不具有细胞毒作用,与外周血新鲜分离的类似细胞相比,低表达了FasL、颗粒霉素-B和穿孔素。在异基因抗原提呈细胞刺激下,IL-15可诱导CD8+T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CD28-/CD28+细胞数比例升高(从0.24到1.01),并可诱导CD28+T细胞上的CD28分子丢失。结论:IL-15通过调节CD28分子的表达影响异基因抗原对CD8+T细胞的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患者发生拉米夫定耐药后,应用新一代核苷类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1-05/2006-09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器官移植科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发生病毒多聚酶催化域YMDD基序变异,对拉米夫定耐药的肾移植患者4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定期复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及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情况,先后采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及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①4例患者分别随访16,26,63,67个月,移植肾功能良好。②4例患者分别在服用拉米夫定14,24,51和62个月(术后12个月)时出现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乙型肝炎病毒DNA升高至105~109拷贝/mL,肝功能异常。2例加用阿德福韦3个月后撤除拉米夫定,单用阿德福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DNA均降为104拷贝/mL,肝功能正常,其中1例单用阿德福韦9个月后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转阴,另1例单用阿德福韦2个月,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仍为阳性;2例停用拉米夫定,直接换为恩替卡韦,其中1例2个月后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病毒DNA阴性,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阴性,另1例服药2个月后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病毒DNA降为104拷贝/mL,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仍为阳性。结论:新型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可有效抑制拉米夫定耐药的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利于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