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ICC的异质性可能与ICC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病因学入手,按照病毒性肝炎、肝内胆管结石、肥胖、寄生虫、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危险因素,对ICC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组织病理特征及临床特征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ICC异质性的系统性理解,为后续ICC个体化、精细化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叉头盒"P1蛋白(FOXP1)在肝内胆管癌(I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入选ICC患者4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59.1±10.1)岁,年龄范...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肝内胆管癌(ICC)起病隐匿、侵袭性高,患者往往确诊时已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接受手术者5年生存率也极低。早期判断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获益至关重要。本研究依据术前影像学联合血清学指标对ICC根治性切除患者生存获益实行预测,以期对临床判断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1年12月于中国13家三甲医院行根治性切除的821例ICC患者的影像学与血清学检测资料。影像学指标包括:发现肝脏肿块、肝内胆管扩张、门静脉侵犯、淋巴结侵犯、腹水及结石;血清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时间(PT)。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筛选目标变量,用目标变量构建CoxPH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验证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 影像学发现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与血清学指标CEA>5 μg/L、CA19-9>37 U/mL、CA125>40 U/mL是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用该六个变量构建CoxPH模型,根据该模型所区分的高风险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患者(均P<0.05);所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有效性。ROC曲线显示,模型1、3、5年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0.721、0.782;模型1、3、5年预测效能均高于独立指标的预测效能。结论 由CA125、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CEA、CA19-9这六个术前指标组成的预后模型能较好地对患者进行高低风险分层,并对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获益进行较精准的个体化预测,对临床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肝内胆管癌(ICC)占胆管癌的8%~10%,占原发性肝脏肿瘤的10%~20%[1]。在上个世纪,全球ICC的发病率不断升高[2-3]。同时,其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国家ICC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4],这可能与寄生虫感染有关[5-6]。研究发现,与ICC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肝吸虫感染,HBV、HCV感染,肝硬化,胆道系统结石,先天性胆道畸形如Caroli病、先天性胆管囊肿,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代谢综合征,化学致癌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癌(ICC)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故早期诊断、及时评估疗效、准确判断预后对ICC患者尤为重要。ICC在发生过程中存在代谢重编程,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代谢表型的动态变化,代谢物的含量异常或比例改变是代谢变化中的重要特征,因此,将患者肿瘤组织及体液中的代谢物作为ICC早期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具有广阔前景。本文就代谢物在ICC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探讨代谢物、代谢紊乱与ICC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甲状旁腺素(PTH)是体内调节血钙的多肽激素,其研究历史如果从Sandstr-om(1880年)首先提到算起,至今已有百余年。虽然PTH通过靶器官肾脏、骨骼及小肠调节血钙代谢以维持其平衡状态已为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基于炎症相关指标的预测肝内胆管癌(ICC)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 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10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858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术中行淋巴结清扫508例, 其中207例患者的变量资料完整(男性84例, 女性123例;≥60岁109例, <60岁98例;术后病理学诊断淋巴结阳性69例), 用于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术前影像学检查判断淋巴结状态的准确率, 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总体生存时间。使用向后法逐步回归筛选偏回归平方和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变量, 应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模型及其临床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 使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另外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9家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107例术中行淋巴结清扫的ICC患者的临床信息对列线图模型的准确率进行外部验证。根据列线图评分将858例ICC患者中未行淋巴结清扫且临床资料完整的80例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 通过Log-rank检验比较其与病理学诊断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的总...  相似文献   
8.
胆道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发展迅速,大多患者在发现时已丧失手术机会,预后较差,转化治疗可以达到使患者肿瘤缩小或降期而具备手术条件并完成根治性切除的目的。由于胆道恶性肿瘤极具异质性的特点,其发生发展过程是多因素多途径的结果,因此联合治疗是提升转化治疗成功率、改善预后的主要方向,随着对胆道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个体化、精准化联合治疗将成为未来转化治疗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在过去,大血管(门静脉、下腔静脉等)侵犯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性切除的禁忌证,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目前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全性逐渐被认可,但其疗效如何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通过国内多中心数据探讨ICC并血管侵犯患者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安全性和疗效,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1年6月国内12家三甲医院收治的1 04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未发生血管侵犯872例,血管侵犯168例(其中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35例,行常规ICC根治术未行血管切除133例)。分析全组及不同类型患者的总生存(OS)时间;在血管侵犯的患者中,分析血管切除重建对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与OS时间的影响,以及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OS时间的影响。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8(9.4~30.6)个月,无血管侵犯患者中位OS时间为18.51(10~32)个月,血管侵犯患者中,未血管切除患者中位OS时间为16.3(9.4~28)个月,血管切除患者中位OS时间为10(5.5~21.6)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血管侵犯患者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OS时间均低于无血管侵犯患者(均P<0.05),血管切除重建对血管侵犯患者的OS无明显改善作用(P=0.662);两两1∶1倾向评分匹配后分析显示,血管侵犯患者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中位OS时间均低于无血管侵犯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血管侵犯vs.血管切除:26个月vs. 21.8个月,P=0.087;无血管侵犯vs.未血管切除:27个月vs. 16个月,P=0.068),血管切除重建对血管侵犯患者的OS无明显改善作用(P=0.293)。在血管侵犯的患者中,血管切除重建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长于未血管切除患者(均P<0.05),而术后并发症等其他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同种类型血管侵犯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切除重建对不同类型的血管侵犯患者的OS均无改善作用(均P>0.05);无论是否行血管切除重建,术后辅助治疗对患者的OS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管侵犯是I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血管切除重建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可能增加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对血管侵犯是ICC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挖掘制定胆囊切除术后消化不良患者教育与诊疗管理策略。[方法]从19个主流医疗咨询相关网站和论坛提取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相关初始数据,获得可分析数据后对其进行标签化,并最终输出定量和定性的结果。[结果]女性和31~50岁群体更倾向于网络咨询与分享。总体咨询偏好以“概念性认知”、“干预措施”为主。诉有消化不良相关症状者占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20.2%,其中以腹泻症状最为常见。消化不良患者中明确提及采取干预措施者仅占18.4%,以药品或保健品干预为主,但治疗并不规范,总体而言,治疗满意度反馈不理想。术后消化不良患者在网络医疗平台就诊以消化内科居多(40.5%),但在饮食调整(医嘱∶患者行为=42.4%∶15.8%)、中医药治疗(医嘱∶患者行为=18.7%∶34.2%)等方面明显不依从医嘱。[结论]目前所报告的数据提示胆囊切除术后消化不良诊治尚不规范,患者对医嘱依从性欠佳,也可能存在不依赖医嘱而使用中医药等,总体治疗满意度不理想,需要内外科共同协作以提升术后患者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