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文化教育   2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试图通过分析学习型组织开发与地域化——吴化的必然联系,思考探索重塑传统化,寻求开发苏州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人才观与中国人才资源开发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深入分析邓小平人才观的基础上,总结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资源开发的成功实践经验,提出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三区三城"战略目标,设计出了苏州科学发展的新思路,而人才将引领推动这个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积极构建高层次人才首选城市,已经成为苏州未来发展中人才资源开发的新定位。苏州在吸纳高层次人才过程中存在"四大优势"和"四大不足",从促进国际化人才流动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视角来看,为适应"三区三城"目标,必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4.
和谐城市应当是具有民主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诚信友爱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安定有序并充满活力的。但目前中国城市中的公共生活领域与私人领域正在分离中,对公共性、公共生活领域与公德概念是模糊的,和谐城市的建设需要健康的公共空间,同时更需要有社会公德的引领,形成道德共契,由此,市民公德建设成为构建和谐城市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韩承敏 《江苏高教》2021,(5):89-93,109
面对“流量一代”的当代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从内容到手段都显滞后,整体缺乏现代感,现代技术的进步正潜在倒逼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大数据视域下,需要增强思政工作者的技术敏感性,树立思政工作战略新思维,促进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挖掘科学价值背后的社会价值和教育资源,研究开发以数字技术呈现党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最新成果,以网络空间培植和传播意识形态新型产品,开启数字化思政教育新范式,有利于改革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学习模式、课堂方式和评价体系,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面向21世纪,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该怎样造就一批既有扎实的业务水平、管理能力,又具有清醒政治头脑的优秀马克思主义者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两课”教育作为第一线是向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怎样进行符合时代特点的教改,至关重要。以下结合我校“两课”教改实际,作一些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江苏是教育大省,而非教育强省。这种大而不强的落差在基础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性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根据“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江苏”的要求、以及“科教兴省”战略和“两个率先”的要求,实现江苏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当前全省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重大课题。在分析江苏基础教育的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明确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提出了江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一个重要城市,如何正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势,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再上新台阶面临新挑战.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相关城市产业结构趋势,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要加速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从经济快速发展中高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再认识出发,结合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历程,剖析高技能人才匮乏原因,并从宏观、微观层面初步探索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公共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市民的伦理意识和伦理规范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既尚未对传统伦理进行梳理,却又进入伦理选择的多元化时代,市民的传统伦理道德约束相对松弛,非道德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抬头和泛滥。社会转型对市民伦理素质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市民伦理意识的提高对城市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今市民的伦理规范应包括三个层次的要素:全球伦理、制度伦理、观念与行为伦理。  相似文献   
10.
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伦理选择的多元化,催生了加强伦理力建设的强烈诉求。解决"司法不公、司法不廉"问题,应抓住公正廉洁这一引领司法能力建设的主流伦理方向,通过加强内在与外在约束力、增强文化软实力等,促进公正廉洁司法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