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湿性舞蹈病(Sydenham's chorea)又称小舞蹈病(chorea minor),是风湿热患者自身免疫介导的获得性神经精神障碍,是风湿热的主要神经系统表现[1]。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主要诱因,此病在儿童多发,成年人少见[2],症状一般在6个月内缓解。本文报告1例育龄期女性药物流产术后发作风湿性舞蹈病,分析其发病的特殊性,并对诊疗方案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家二级甲等医院(北京丰台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21例,以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同期收治的使用同样药物静脉溶栓6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安全性及疗效指标的差异。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溶栓后严重不良事件(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发生率,主要疗效指标为发病14 d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和出院时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 (1)主要终点指标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时mRS≤2分的比率分别为71.4%(15例)和58.5%(38例);溶栓后14d BI≥60分的比率分别为61.9%(13例)和64.6%(42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主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1例)和6.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次要指标,如早期再灌注率、血管再通率、溶栓后14 d神经功能改善比率和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患者转诊比率(9.5%,2例)低于对照组(27.7%,18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院外时间延误、院内时间延误和总体时间延误,平均时间分别为(75±33)和(102±50)min、(72±41)和(111±38)min、(147±41)和(212±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选择的二级医院可相对安全有效地实施急性脑梗死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二级医院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转诊比率和缩短就诊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研究单侧丘脑梗死患者脑灰质结构动态改变,探讨丘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脑结构重塑机制。方法选取13例单侧丘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天,14天、30天、90天、180天进行MRI三维高分辨全脑容积扫描。同时对患者进行Fugl-Meyer(FM)运动量表评分。选择性别及年龄匹配的1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运用SPM12软件对所有受试者的全脑高分辨图像进行VBM分析,显示丘脑梗死组组内各时间点间存在灰质体积差异的脑区。从基于VBM分析结果中选取与运动相关的脑区—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提取丘脑梗死患者各时间点的SMA灰质体积及正常受试者SMA灰质体积,观察SMA脑区灰质体积动态变化,将其与临床FM评分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丘脑梗死组组内各时间点VBM比较结果显示脑内既存在脑灰质体积减少脑区,也存在脑灰质体积增加脑区(P0.00001,FDR校正)。其中与运动相关SMA脑区灰质体积变化趋势显示,发病后14天与发病后7天内SMA区灰质体积明显增加。随之,30天、90天及180天较14天SMA区灰质体积略有下降,且各时间点SMA区灰质体积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丘脑梗死组SMA脑区灰质体积变化绝对值与FM评分变化绝对值呈正相关(r30~7天=0.76,P0.05;r90~7天=0.59,P0.05)。结论单侧丘脑梗死患者SMA区脑结构重塑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9例成人重症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2013-10我科共收治9例经血清和脑脊液检查证实的成人重症型流行性脑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主要症状、血及脑脊液实验室检查、头颅MRI检查,以及临床治疗情况和最终结果。结果本组发病年龄19~60岁,中位数49岁;均来自同一省或发病前1周曾去过该省;除1例外,其他8例均无明确乙脑疫苗接种史;临床症状为高热(100%)、意识障碍(昏睡66.6%,嗜睡33.3%)、抽搐发作(66.6%)、呼吸衰竭(100%)及四肢瘫痪(100%);病死率达33.3%,其余均有四肢瘫痪等严重后遗体征;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压力为165~290mmH2O,以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及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脑电图均为低波幅慢波,未见癫痫波;头颅MRI示双侧颞叶内侧、大脑脚、丘脑长T1、长T2异常信号,FLAIR呈高信号,无强化;血清及CSF乙脑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年龄、意识障碍、呼吸衰竭和四肢瘫可能与患者死亡相关。结论成人也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易感人群,重症成人患者以高热、意识障碍、四肢瘫及呼吸衰竭尤为突出,病死率高,存活者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乙脑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有必要对成人进行乙脑疫苗补种。  相似文献   
5.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二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髓内侧梗死最早在1908年由Spiller描述,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脑梗死的0.5%[1].而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则更为罕见,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报道2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并结合文献对其血管病因基础、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舌象的不对称性与瘫痪的关系,为无症状性脑梗死提供早期诊断依据,同时观察其与脑梗死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集2006年至2009年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医的常规分型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血瘀的基础上分为痰火型、痰湿型、气虚型、阴虚型4种证型,除神经科体征外还分别观察患者的舌象(舌苔、舌质、舌下络脉)并与责任病灶及瘫痪侧关系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舌苔、舌体和舌下络脉大多存在程度不等的不对称性。结论发现舌下络脉、舌体、舌苔的不对称性,可以辅助临床对梗死患者瘫痪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对判断腔隙性脑梗死或无症状性脑梗死早期体征不明显病人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青峰  王树庚  李丹  张璐 《河北医药》2012,34(8):1221-1221
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侵犯胸膜的常见并发症.为积极有效的控制晚期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腔积液,缓解呼吸困难,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我院对5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微创置管胸腔闭式引流加腔内注入顺铂,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颅脑CT血管成像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脑CT血管成像(CTA)对判断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70例发病≤6 h ACI患者进行颅脑CTA检查,并评价患者入院时、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和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 CTA检查显示血管正常32例,大血管闭塞38例.血管闭塞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高于无血管闭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01);两组出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均比入院时明显降低(均P<0.001).无血管闭塞组患者预后良好25例(78.1%),血管闭塞组预后良好17例(4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时NIHSS评分及CTA显示的血管状况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r=-0.25,P<0.05;r=-0.73,P<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0.09, 95%CI: 0.07~0.12, P<0.01)和血管是否闭塞(OR 0.12, 95%CI: 0.01~0.24, P<0.05)与预后有关,是ACI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无血管闭塞组患者进行溶栓或未溶栓治疗的预后良好比率(分别为66.7%、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闭塞组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比率(58.8%)明显高于未溶栓治疗患者(31.8%)(P<0.05).结论 血管闭塞的ACI患者预后较差,CTA对判断ACI患者的预后及选择溶栓治疗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全脑信号对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低频振幅(ALFF)及分数ALFF(fALFF)的影响。方法 纳入21例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2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于去除和未去除全脑信号2种预处理条件下,根据rs-fMRI数据计算ALFF及fALFF,分析梗死组发病7天内(急性期)与3个月(恢复期)之间、后者与对照组之间ALFF及fALFF存在差异的脑区。结果 未去除全脑信号条件下,梗死组恢复期大脑双侧额上回、后扣带回(PCC)和健侧壳核ALF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健侧额下回眶部及颞上回颞极ALF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梗死组患者恢复期健侧楔叶、颞下回、枕中回ALFF明显高于急性期(P均<0.05)。去除全脑信号条件下,梗死组恢复期健侧额上回、PCC及壳核ALF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健侧额下回眶部及颞上回ALF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梗死组恢复期健侧颞下回ALFF明显高于急性期(P<0.05)。梗死组恢复期与对照组、梗死组内不同时期之间各脑区fALFF未见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随运动恢复而发生脑皮质功能代偿;未去除全脑信号条件下可显示更多ALFF存在差异的脑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随访延髓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扩散特征的变化,及其损伤程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例延髓梗死患者,在梗死后1个月或6个月内进行3~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梗死灶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分数的相对值(rFA),同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分析rFA值的变化以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结果 2例患者运动功能受累较轻,恢复良好,梗死区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rFA值轻度降低,皮质脊髓束无受压、中断表现;1例患者运动功能受损严重且恢复缓慢,梗死区及同侧中脑大脑脚、内囊后肢rFA值明显降低,皮质脊髓束大部分中断、纤维束数量减少。结论延髓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以及继发逆行性变性均与患者运动功能受累和恢复有关,可为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