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围生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PPCM)也称围产期心肌病,是指在妊娠过程中(多在妊娠最末1个月)或产后6个月,首次发生以累及心肌为主的一种心脏病。近年发现本病并非十分罕见,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发病在12 h内的3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结果310例患者中共植入465枚支架,其中裸支架119枚,药物支架346枚。304例患者介入治疗获得成功,无一死亡病例,成功率达98%。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药物支架和裸支架一样可安全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GM(1,1)模型在我国年采血量预测中的应用,为制定未来采血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我国2002~2010年采血量数据用于建立GM(1,1)模型。结果建立的采血量预测模型拟合效果非常理想,拟合精度高;其预测2011~2013年全国所需采血量分别为4568.6吨、5153.7吨和5773.1吨。结论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预测效果较好,能应用于我国采血需求量的估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价值。方法9例心电图异常患者,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UCG)、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5例患者中UCG示正常,而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全部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论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下壁心梗和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干预的意义。方法单纯急性下壁心梗患者组184例,急性下壁并右室心梗组11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组发生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室颤、临时起搏治疗比例较单纯下壁心梗组多(P〈0.05),未行冠脉介入治疗者死亡率增高(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患者,右冠脉近中段阻塞者占95%。结论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患者的血管病变部位多见于优势型右冠脉的近中段;对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梗行早期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发病在12 h内的3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介入治疗。结果310例患者中共植入465枚支架,其中裸支架119枚,药物支架346枚。304例患者介入治疗获得成功,无一死亡病例,成功率达98%。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药物支架和裸支架一样可安全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杨柏松  陈用贵 《临床荟萃》2011,26(5):412-413
酒精性心肌病是长期大量饮酒导致心肌变性受损的一种特异性心肌病,现对22例酒精性心肌病进行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2000年2月至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酒精性心肌病患者22例,均为男性,年龄36~72岁,平均(48.3±7.2)岁,病程4个月至5年,均以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来院就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59例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CHD住院患者,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常规口服β1受体阻滞剂,心功能Ⅳ级时口服胺碘酮,出现室速、室颤时静脉应用胺碘酮注射液、钾镁液、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或配合电击复律。结果治疗后显效33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为89.8%。无效6例(10.2%),均死于反复室速、室颤。结论CHD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原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左室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入高原地区医疗队员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为部队在高原地区演习训练和卫勤保障提供有效的防治对策和科学依据。方法以某野战医疗队参加高原驻训的99名队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的海拨高度(40 m、1 000 m、1 500 m、3 000 m、3 600 m、4 600 m)进行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指标的动态监测,并且在最高4 600 m海拨高度下,给予低流量吸氧30 min,观察吸氧前后上述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医疗队员从平原进入高原后,在海拨3 000m以上地区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并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变化越显著;在低流量吸氧30 min后,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均得到改善(P<0.05)。结论在3 000 m以上高海拨地区,医疗队员生理指标变化显著,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给予一定的氧疗是有必要的,对于本身有高血压、心动过速或肺通气功能异常者应谨慎进入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检测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北部战区空军医院自2013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40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B两组,每组200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及阿司匹林治疗。两组患者术前均口服波立维300 mg或600 mg; A组患者术后继续口服波立维75 mg/d; B组患者术后口服波立维75 mg/d,并行Cyp2c19基因检测,如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者为氯吡格雷慢代谢或中等代谢型,将波立维替换为替格瑞洛90 mg,每天2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A组发生心源性病死3例、再发心肌梗死2例、心绞痛14例、脑卒中3例、支架内血栓1例、靶血管血运重建2例、再住院11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8. 0%(36/200); B组发生心源性病死2例、再发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8例、脑卒中1例、靶血管血运重建1例、再住院6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9. 5%(19/200)。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发生主要出血1例、次要出血2例、最小出血14例,出血事件发生率为8. 5%(17/200); B组发生次要出血1例、最小出血20例,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0. 5%(21/200)。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Cyp2c19基因检测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具有指导价值,可实现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