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4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部平滑肌肉瘤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腹部平滑肌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结果9例平滑肌肉瘤发生于腹膜3例,胃3例,直肠、结肠及子宫各1例。肿瘤密度不均,中心有大片坏死,周围实质呈破絮状或环状,其中1例可见液平面。增强后为延迟边缘强化。结论CT检查对平滑肌肉瘤可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动态增强三维血管成像MR技术在腹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三维血管成像技术(3D CE-MRA)在诊断腹部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26例腹部良恶性肿瘤患者行常规MRI与3D CE-MRA,对3D CE-MRA病灶检出率、对比噪声比(CNR)进行比较,统计其肿瘤的动静脉显示率,并观察肿瘤不同增强时相的表现.结果共41个病灶,在实质脏器37个病灶中,T2WI检出29个,B超检出30个,3D CE-MRA动脉期检出34个,其病灶检出率高于T2WI和B超.肝内肿瘤CNR,T2WI为21±3.8,3D CE-MRA动脉期为13±4.6(P<0.05),静脉期为19±3.3(P>0.05),延迟期为23±2.5(P<0.05).肝外肿瘤CNR, T2WI为15±5.8,3D CE-MRA动脉期为18±4.3(P<0.05),静脉期为20±6.1(P<0.05),延迟期CNR为21±4.8(P<0.05),3D CE-MRA CNR等于或高于T2WI,其肿瘤动脉显示率为80.4%,静脉显示率为26.8%,能显示肿瘤不同时相的强化特点.结论 3D CE-MRA对腹部肿瘤检出率高,能显示肿瘤血管与组织强化特点,为诊断腹部肿瘤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由于肝移植术后患者出现胆道并发症时,没有特征性体征,此种并发症很难发现。MRI特别是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是一种具有安全、准确、非侵袭性特点,可用于综合评估移植后肝脏功能和并发症的有效手段。目的:评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肝移植术后胆系的显示以及诊断胆管并发症的价值。设计:对比观察。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对象:于2003-01/2005-01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接受影像学检查肝移植患者13例,均为男性,年龄40-58岁。术前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2例,重症肝硬化11例。10例行原位经典式肝移植,3例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所有胆管吻合方式为胆总管端-端吻合。移植后至首次MR检查时间15d-1年。所有患者对检测项目均知情同意。方法:1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均用磁共振快速自选回波序列及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序列常规扫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钆喷替酸葡甲胺动态增强检查,分析各序图像特点。主要观察指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重建胆道和胆道并发症的显示。结果:3例患者胆管管径正常,吻合口无狭窄。1例厚层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胆管未显影。胆管扩张8例;胆管狭窄5例;胆总管结石2例;胆囊管残端黏液囊肿2例;T管拔管后胆漏1例;排斥反应2例。结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不仅可显示肝移植术后外科重建胆道的影像,而且可准确、快速诊断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结外型淋巴瘤CT、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旨在探讨结外型淋巴瘤CT、MRI的表现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组织病理证实的结外型淋巴瘤CT、MRI表现,观察其肿瘤实质的密度和信号特点、生长形态、边缘、增强后强化程度等。结果 所有患者组织病理学检查均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淋巴瘤呈实体状,在CT上为中等密度、MR呈稍长T1、T2信号。肿瘤形态分三类,生长于中空器官者表现为管壁较均匀增厚;发生在实质器官者,其形态类似发病器官、侵蚀器官周边组织,肿瘤边缘与器官组织分界不清,肿瘤实质为轻-中度均匀强化,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结论CT、MRI诊断全身结外型淋巴瘤具有一定的难度,应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影像学表现。力争发现有助于正确诊断的特有征象,并与其它有关病变进行鉴别,以作为考虑结外淋巴瘤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骨髓MRI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和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股骨骨髓MRI表现,评价MRI在MDS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表现及细胞形态学综合分析诊断为MDS 16例,AML 14例,行骨盆及股骨中上段骨髓MRI,采用SE及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行正冠状面及双侧斜冠状面扫描,选取30例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的相对应年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搜集MDS及AML患者同期骨髓象及血常规结果和MRI对比分析.结果患者骨髓MRI表现按浸润程度和范围分为3级,MDS患者4例属Ⅰ级,6例属Ⅱ级,6例属Ⅲ级;AML患者8例属Ⅱ级,6例属Ⅲ级,无Ⅰ级病例.MDS与AML患者MRI分级总体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88,P>0.05).比较骨髓率,MDS组与AML组同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3.032和2.9051,P值均<0.05);MDS组与AML组骨髓率分级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988,P<0.05).结合MRI表现及骨髓率评分的MRI分级与临床诊断指标有非常显著一致性(χ2=6.218,P<0.01).结论单纯以MRI表现为依据的分级对于鉴别MDS与AML价值有限,MRI表现及骨髓率评分相结合的分级标准综合临床资料分析对MDS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1.5 T MR导引肝脏经皮穿刺成像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体模和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探索在 1.5TMR导向下经皮穿刺介入器械 (穿刺针 )显示最清楚、伪影最小以及成像时间最短的最佳MR成像方案。材料与方法 把具有MR兼容性之穿刺针插入琼脂胶体介质中 ,在 1.5T磁共振扫描仪上扫描 ,从成像方位、成像参数、成像序列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性MR成像。以上述目的为基础 ,进行 30只兔VX2 肝癌模型MR介入实验。同样改变进针的角度及成像参数、成像序列进行MRI扫描。结果  (1)穿刺针在SE序列上为中间宽带低信号周围窄带高信号 ;在GRE序列上全部为低信号带。 (2 )当穿刺针长轴与B0 平行时 ,其信号呈S样改变 ,随着穿刺针长轴与主磁场B0 的角度增加 ,显示穿刺针横径增加。 (3)当穿刺针长轴与B0 平行时 ,无论频率编码方向与长轴平行或垂直 ,在FSPGR序列产生的伪影大小与在FSE序列产生的伪影并无明显区别 ,且信号表现在同一序列上变化也不明显 ;当穿刺针长轴与B0 垂直时 ,在FSPGR序列产生的伪影直径远远大于在FSE序列产生的伪影 ,且当频率编码方向由与长轴平行改为垂直时 ,对于FSPGR序列 ,伪影直径无明显变化 ,但是对于FSE序列 ,伪影直径明显加宽。结论 FSET2 WI是 1.5TMR导引经皮穿刺介入的最佳扫描序列。当穿刺针长轴与B0 垂直时 ,选择频率编码方向与穿刺针长轴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周围门控黑血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图像质量,探讨该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价值。方法14例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和10例正常志愿者行嗣共振检查。成像序列包括轴位T1WI、周围门控黑血T1WI序列及增强后轴位T1WI脂肪抑制序列。比较常规T1WI、黑血T1WI及增强后T1WI序列图像的信号噪声比。每个病例选取颈动脉分叉上下5个层面,对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评分结果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比较三种方法的差异。结果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别为8.23±0.42、10.22±0.87、8.51±0.20,两两配对t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的平均评分分别为5.78±0.46、4.34±1.70和3.72±1.68。经t检验,黑血T1WI与常规T1W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黑血T1WI与增强T1W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T1WI与增强T1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门控黑血技术用于颈动脉斑块成像是可行的,且对血管管壁的显示优于常规序列,为预测斑块稳定性提供成像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周围门控黑血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图像质量,探讨该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价值。方法 14例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和10例正常志愿者行磁共振检查。成像序列包括轴位T1WI、周围门控黑血T1WI序列及增强后轴位T1WI脂肪抑制序列。比较常规T1WI、黑血T1WI及增强后T1WI序列图像的信号噪声比。每个病例选取颈动脉分叉上下5个层面,对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将评分结果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比较三种方法的差异。结果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别为8.23±0.42、10.22±0.87、8.51±0.20,两两配对t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黑血T1WI、常规T1WI及增强T1WI的平均评分分别为5.78±0.46、4.34±1.70和3.72±1.68。经t检验,黑血T1WI与常规T1W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黑血T1WI与增强T1WI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T1WI与增强T1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门控黑血技术用于颈动脉斑块成像是可行的,且对血管管壁的显示优于常规序列,为预测斑块稳定性提供成像基础。  相似文献   
9.
弥散加权成像对膝关节腔积液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MR SE/EPI DWI序列对在膝关节腔内的滑液进行成像,探讨不同类型积液的弥散特征及弥散成像对关节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01年1月-7月间因膝关节疾病出现症状MRI检查的24例患,在不同B值下应用SE-EPI DWI序列对膝关节腔轴位扫描,图像传至Sun工作站,对所有病人的弥散图和ADC图进行兴趣区分析。统计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经统计学检验,临床有外伤史的关节腔积液和无外伤史有症状的关节腔积液的ADC值无显性差异;外伤时间的长短对关节腔积液的ADC值并无统计学上的显影响。随弥散强度的增加,无论何种关节腔积液,其信号值均逐渐下降,ADC值降低,不同B值的ADC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MR弥散加权成像对外伤性和非外伤性关节腔积液的鉴别作用有限,外伤性关节腔积液的弥散特征基本一致,外伤时间不影响关节腔内液体的弥散。  相似文献   
10.
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钼靶X线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乳腺癌的X线征象,分析误诊原因,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病变X线征象的认识。方法:搜集以乳腺肿块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300例,从中选出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病例28例,良性病变6例;误诊病例6例。误诊病例中4例病理报告为良性而X线诊断为恶性肿瘤,包括纤维瘤2例,浆细胞性乳腺炎1例,特发性肉芽肿性炎1例;2例病理报告为乳腺癌而术前误诊为良性病变。分析乳腺癌及误诊病例的X线表现,总结误诊原因。结果:乳腺癌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多位于外上象限,大多数可见肿块影,边界模糊,有沿导管分布的泥沙样、断针样钙化,病侧血管增粗;4例误诊的良性病例因具有部分恶性病变特征而误诊,回顾分析时可见它们与恶性肿瘤的不同之处在于无明显肿块影,钙化点较粗大且分布不规则;2例因肿块边界清晰而误诊为良性病变,回顾分析时见其部分边界不清,且伴病侧血管及Cooper韧带增粗等恶性征象。结论:仔细分析钼靶X线病变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