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长期疗效。方法:通过对2003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62例行PLDD(Nd∶YAG激光治疗仪治疗,波长1 064 nm)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价入组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情况,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20分法)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应用改良Macnab评价标准对其术后优良率和有效率进行评估。并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亚组患者术后的优良率及有效率。结果: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最终选取了资料完整的32例入组,男性组25例,女性组7例,平均年龄59.09岁,入组患者获得了62~14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12.53±23.8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32例患者的颈痛、肩痛、上肢麻木、上肢疼痛等症状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1)。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定的总分分别为(11.60±3.80)和(15.33±3.43),总体改善率为45.06%(P0.01)。患者总体疗效依据改良Mac Nab评价标准,优7例,良11例,可6例,差8例,总体优良率为56.25%,总体有效率为75.00%;60岁组和≥60岁组患者比较,优良率分别为68.75%和43.75%,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患者比较,优良率分别为52.00%和71.43%,有效率分别为76.00%和71.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38年以上的长期疗效确切,且不同年龄组及性别组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参数Nd:YAG激光(1064nm)对髓核组织的消融能力。方法:新鲜山羊腰椎标本制作成脊柱功能单位144个,随机分为18组,每组8个。前9组采用间断发射激光行髓核消融术(A方法),消融总能量和脉冲频率分别为250J/10Hz(A1组)、250J/20Hz(A2组)、250J/30Hz(A3组),500J/10Hz(A4组)、500J/20Hz(A5组)、500J/30Hz(A6组),750J/10Hz(A7组)、750J/20Hz(A8组)、750J/30Hz(A9组);后9组采用连续发射激光行髓核消融术(B方法),消融总能量和脉冲频率分别与A方法各组对应。采用1064nm Nd:YAG激光,脉宽0.4ms,激光发射功率为10W。A方法激光每次发射持续时间1s,再次重复发射的间歇时间1s。测量消融前后标本的质量,并用游标卡尺测量汽化腔大小。结果:A方法在相同总能量条件下,脉冲频率20Hz时,消融量及汽化腔长、宽轴大于10Hz与30Hz组;脉冲频率相同条件下,能量750J时的消融量和汽化腔长、宽轴大于250J与500J组;频率与能量无交互作用。B方法在脉冲频率相同条件,能量750J时的消融量和汽化腔宽轴均大于250J与500J组,频率与能量无交互作用;频率20Hz、能量750J时,汽化腔长轴最大。相同参数激光消融量除750J/30Hz时B方法大于A方法,其余各组两种方法均无统计学差异;汽化腔长轴250J/30Hz、750J/20Hz、750J/30Hz时两种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汽化腔长轴B方法均大于A方法;汽化腔宽轴500J/10Hz、500J/30Hz时B方法大于A方法,其余各组两种方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相同参数下,Nd:YAG激光发射方式影响激光对山羊髓核的消融量及汽化腔形态。相同发射方式下改变激光参数可影响激光的消融能力,相同能量下,激光脉冲频率影响激光的消融能力;相同脉冲频率下,激光能量越大消融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拒绝开放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长期疗效,并调查患者治疗满意度。方法:2002年12月至2010年2月,应用PLDD治疗拒绝开放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3例,其中16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17分法及数字评分法(NRS)进行评价,计算改善率及优良率,调查患者术后疗效满意度。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5 min,术中无明显出血,无血管、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术后平均疗效满意度41.56%,术前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2.13±1.67、13.13±2.36,改善率为25.84%(P0.01)。四肢麻木症状14例,四肢无力症状10例,踩棉感10例,步行困难5例,其术前各项症状NRS评分分别为4.00±2.35、3.10±1.20、3.60±3.20、2.60±2.60,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00±1.84、2.20±2.20、1.44±1.74、2.00±2.12,均较术前降低(P0.01)。结论:PLDD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一定疗效,虽然改善率不高,但长期随访未见加重,患者整体满意度较高,对于拒绝开放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而言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laserdiscdecompression,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并探讨长期疗效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2003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PLDD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7例。通过回顾性研究,73例获得完整长期随访资料,男性38例,女性35例,年龄19~72岁,平均57.9岁,60岁及以上者50例,60岁者23例。于术前和末次随访应用JOA29分法进行总体评分,应用NRS法对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进行分别评分。结果:73例患者末次随访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的NR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本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分别为17.3±3.9和25.0±4.7,总体改善率65.59%(P0.01);60岁组和≥60岁组患者比较,改善率分别为74.72%、5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患者比较,改善率分别为73.35%和57.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年以上的长期疗效确切,不同年龄组及性别组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颈性眩晕的长期疗效。方法:通过对2003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75例,行PLDD(Nd∶YAG激光治疗仪治疗,波长1 064 nm)治疗颈性眩晕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最终选取资料完整的28例入组,其中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47~83岁,平均59.82岁。应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入组患者眩晕症状及其特点的改善情况,应用改良Macnab评价标准对其进行优良率和有效率的评估。结果: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入组28例患者获得90~15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01.71±5.37)个月。至末次随访时,28例患者的眩晕症状的平均NR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患者总体疗效依据改良Mac Nab评价标准,优11例,良6例,可7例,差4例,总体优良率为60.71%,总体有效率为85.71%。60岁组和≤60岁组患者比较。优良率分别为84.21%和88.89%,有效率分别为68.42%和44.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患者比较,优良率分别为40.00%和72.22%。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长期疗效令人满意,不同年龄组及性别组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颈部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部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6月~2011年4月在我院颈椎专家门诊就诊的颈部疼痛患者121例,男性56例,女性65例,年龄17~79岁,平均51.2±17.7岁。对所有患者的颈痛程度进行数字分级法(numeric rating scales,NRS)评分,根据中立位颈椎X线侧位片的颈椎曲度(颈椎角)分为4组,即前凸组、曲度变直组、反屈组和S型组,比较各组之间颈痛程度,并对颈痛程度与颈椎曲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1患者中颈椎前凸37例,曲度变直26例,反屈31例,S型27例,其NRS评分分别为4.81±1.90分,5.63±3.64分,5.15±2.47分,6.81±4.65分,颈椎曲度变直组和曲度S型组患者的颈痛程度NRS评分与颈椎前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颈痛程度与颈椎角成弱负相关(r=-0.218,P=0.039)。结论:颈部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有关,颈痛程度与颈椎角成弱负相关,在治疗颈椎疾患时应注意对颈椎曲度的矫正。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中期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7年5月,应用PLDD治疗且获得3年及3年以上随访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7例,其中男45例,女42例,年龄22~80岁,平均52岁。激光汽化总能量500~800J/椎间盘,平均644.8J/椎间盘。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应用JOA法评定疗效,同时应用NRS法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各主要症状(腰痛、下肢疼痛、下肢麻木)进行评分。另外,将患者按年龄分为≤55岁组和>55岁组,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结果:随访8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6.0~88.5个月,平均60.1个月,按JOA疗效评定方法,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6年的JOA优良率分别为55.17%、77.01%、81.61%、81.61%、85.06%、87.35%、85.71%、85.10%、84.21%,术后不同时期优良率与术后1个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各主要症状NRS评分与术前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年以上,年龄≤55岁和>55岁组优良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良好,术后3~6年以上疗效稳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好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2002 年Foley等首次介绍了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技术,相比传统开放性减压手术,具有减少组织剥离、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诸多优点,逐渐受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广泛青睐。通常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手术适应证包括腰椎管狭窄、Ⅰ-Ⅱ度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腰椎不稳等。文献报道采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双侧症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腰椎管狭窄症的症状:由于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影像学表现几乎多为双侧狭窄,但临床多表现为一侧下肢症状,通常症状侧压迫严重,无症状侧压迫较轻。对于影像学双侧狭窄仅表现为一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症状侧需要减压治疗,但无症状或者症状较轻的一侧是否需要减压及如何减压仍存在争议。 背景: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常见双侧神经根管狭窄仅表现为一侧症状,对于无症状或者症状较轻的一侧是否需要减压、如何实施减压手术仍存在争议。 目的:回顾性分析双侧腰椎管狭窄但仅有单侧症状且只行单侧入路机器人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的病例,比较术前、术后的临床减压效果及影像学变化,分析单侧减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分析同一治疗组采用机器人辅助完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病例,特点是影像学表现为双侧狭窄,但仅表现为单侧症状,仅行症状侧单侧减压、椎间融合双侧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术前、术后椎管横截面积、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等;术前、术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分别对腰痛及下肢痛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腰椎功能;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 结果与结论:①患者手术时间110-235 min,平均169.4 min;术中出血量70-180 mL,平均112.4 mL;②随访3-8个月,患者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下肢痛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1);③患者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1);④末次随访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其中优15例,良17例,可3例,优良率为91%;⑤患者术后椎管面积、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腰椎前凸角较术前有所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提示采用单侧减压机器人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治疗仅表现为单侧症状的双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可获得满意疗效。 ORCID: 0000-0002-1798-8532(姜树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以简便、微创、经济等诸多优点在全世界内得到广泛开展,治疗成功率介于70%~89%[1]。然而,目前对于PLDD操作中的激光参数选择各家报道不一,尚存混乱[2~6],该现状不利于PLDD成功经验的复制和交流,也为其临床疗效评估造成很大困难。如何选择激光参数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并建立标准的PLDD临床治疗程序,是该微创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现有的医用激光仪中Nd:YAG激光(1064nm)已被证实最适于PLDD的治疗应用[7~9],且国内外关于PLDD的临床报道亦普遍采用该类激光仪,现就1064nm Nd:YAG激光在PLDD术中激光参数选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erssion,PLD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2月至2010年8月应用Nd∶YAG激光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42例,31例获得长期随访,其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2.1岁。31例均有间歇性跛行,直腿抬高试验均为阴性。影像学检查:以前方中央型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为主而后方受压较轻者25例,以后方黄韧带肥厚压迫马尾神经为主而前方受压较轻者6例。应用数字评分法(NRS)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腰痛治疗成绩判定标准(JOA29分)对31例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95.6±30.1)个月,共50个手术间隙,其中L4/5间隙23个(46%),L3/4间隙14个(28%),L5/S1间隙11个(22%),L2/3间隙2个(4%);其中下肢麻木28例,间歇性跛行27例,至末次随访时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1)。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疗效的JOA评分为别为16.71±4.90、23.77±5.92,改善率为57.7%。结论:PLDD治疗前方受压为主的腰椎管狭窄症长期疗效满意,该治疗方法损伤小,风险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