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已经成为目前社会人群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突出髓核对腰椎神经根的压迫和化学刺激,往往导致神经根传导特性损害、神经根炎症和神经根营养障碍[1],产生神经根的实质性损伤。本文欲通过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Neurometer)检测治疗前后腰椎神经根损伤程度,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疼痛强度,并通  相似文献   
2.
3.
目前大块充填树脂已经越来越广泛应用于临床。一次4-6mm的固化深度是大块充填树脂最突出的优点,便于临床操作。树脂的聚合收缩和边缘微渗漏及性能的长期稳定性与材料的临床应用效果密切相关。如何保证树脂具有较高的固化深度,较低的聚合收缩和边缘微渗漏,以及临床效果评价是大块充填树脂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新的护理理念不断拓展,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护士长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实践者、领导者和指挥者,是护理质量控制的核心人物;护士作为护理工作的主体,其整体素质是保证护理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必要条件,对护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护患沟通的一座桥梁.本文通过分析平时病房发生的护患关系纠纷原因,浅谈护士长如何在和谐护患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结合飞行员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患者脑电信号和临床评估指标,建立慢性腰痛分类模型.方法 研究纳入飞行员CLBP30例(研究组)、健康志愿者30人(对照组);64导脑电图机收集所有受试者脑电信号;通过测量受试者的外周神经电流感觉阈值(current perception threshold,CPT)收集外周电生理指标以评估其外周神经损伤程度;后者为测定受试者的主观疼痛程度和情感心理状态,主要参考健康调查简表(SF-36)的躯体疼痛(body pain,BP)和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评分;应用SPSS 22.0软件,脑电信号预处理、功率谱分析使用MatLab软件,对不同类指标结合精确性分析,建立分类模型.结果 2组BP、MH和CPT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仅有左前额β波、γ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电生理指标与异常脑波相关性分析显示,研究组BP值与左前额γ波之间存在相关性,MH值与左前额β波之间存在相关性;外周电生理指标使用SVM作为分类器,以γ波、CPT_5Hz作为特征,最高精确度为82.21%.结论 通过脑电信号建立的分类模型可客观评估飞行员是否处于"慢性腰痛状态",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颀  朱彦霖  王惠敏  朱松 《口腔医学》2020,40(3):262-265,270
氧化锆陶瓷(zirconia ceramic)因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美学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口腔医学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然而,由于氧化锆陶瓷理化性能稳定,表面处理方法较局限,导致氧化锆陶瓷修复体与牙体组织的粘接质量并不理想。另外,在临床操作试戴修复体的过程中,修复体表面难以避免地受到唾液的污染,这些污染会对氧化锆修复体的粘接效果造成负面影响。本文对去除唾液污染后氧化锆修复体的表面处理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需要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血液通道是他们的"生命线",现将常规的血管通路介绍如下: 1 直接动静脉穿刺 1.1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心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因可逆因素使肾功能恶化,须作紧急透析,在内瘘成熟前,可先选择动脉,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力学评价指标在非手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采用手法等非手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48.91±9.77)岁,体质量指数(24.57±2.99)kg·m~(-2),病程(2.32±1.97)月。病变节段,单节段11例、2节段16例、3节段10例、4节段7例、5节段2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量表对患者颈椎功能进行临床评价;采用DAVID脊柱智能康复系统测定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颈椎关节活动协调性、颈部肌群最大等长肌力矩和颈部肌群协调性,对患者颈椎进行力学评价。计算NDI及颈椎力学评价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治疗后-治疗前),分析临床评价指标变化与颈椎力学评价指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临床评价与颈椎力学评价结果。4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颈椎NDI较治疗前降低[(34.32±13.11)%,(18.21±10.65)%,t=-11.041,P=0.000];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6个方向的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39.67°±14.04°),(48.11°±10.76°),t=4.362,P=0.000;(46.76°±12.71°),(57.48°±11.22°),t=5.523,P=0.000;(33.13°±10.58°),(40.00°±11.68°),t=4.428,P=0.000;(35.70°±8.32°),(42.80°±39.55°),t=4.356,P=0.000;(51.17°±12.93°),(56.54°±11.11°),t=3.304,P=0.002;(51.28°±11.25°),(55.63°±10.95°),t=2.715,P=0.009];颈椎关节屈伸活动协调性较治疗前改善,但侧屈和旋转活动协调性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7±0.87),(0.85±0.20),t=-3.775,P=0.000;(1.15±0.36),(1.10±0.17),t=-1.074,P=0.291;(1.05±0.33),(0.99±0.14),t=-1.202,P=0.211];颈部肌群后伸、前屈及左右侧屈最大等长肌力矩均较治疗前增加[(1.00±0.00)N·m~(-1),(1.00±1.00)N·m~(-1),Z=-2.312,P=0.021;(2.00±6.25)N·m~(-1),(5.00±11.00)N·m~(-1),Z=-3.545,P=0.000;(1.00±1.25)N·m~(-1),(2.00±5.00)N·m~(-1),Z=-3.903,P=0.000;(1.00±2.00)N·m~(-1),(2.00±5.00)N·m~(-1),Z=-2.465,P=0.014];颈部肌群屈伸力量协调性较治疗前改善,而侧屈力量协调性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5.00),(3.50±5.00),Z=-2.043,P=0.041;(1.00±0.62),(1.00±0.04),Z=-1.725,P=0.085]。(2)临床评价指标变化与颈椎力学评价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患者NDI的差值与治疗前后颈部肌群前屈、后伸最大等长肌力矩的差值呈负相关(r=-0.455,P=0.002;r=-0.334,P=0.024),即颈部肌群前屈、后伸最大等长肌力矩增加越多,NDI降低越多;与治疗前后颈部肌群屈伸力量协调性的差值呈正相关(r=0.344,P=0.020),即颈部肌群屈伸力量协调性改善越多,NDI降低越多;与其他颈椎力学评价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均无相关性。结论:在非手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中应用颈椎力学评价指标,有利于疗效评价的客观化和精确化。  相似文献   
9.
赵颀  朱纯正  杨欢  郭伟 《中国骨伤》2020,33(5):435-439
目的:通过压痛测量仪定量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后关节的压力痛觉阈值(pain pressure threshold,PPT),观察压力痛阈测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9例为患者组,社会上招募正常人59例为正常组。患者组入院时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测量患者的主观疼痛强度,通过压痛测量仪检测患者腰椎后关节痛阈大小,分别在压痛最明显的患侧后关节和对侧后关节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1 min,均取平均值记为T值。所有患者在接受1个疗程的保守治疗后(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常规脱水消炎)再次测量VAS评分、两侧腰椎后关节痛阈指标。正常组随机选择一侧腰椎后关节进行压痛痛阈的测量。结果:(1)两组受试者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压力痛阈测试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依次对患侧后关节治疗前T值[(4.72±2.14) kg/cm~2,(4.96±2.10) kg/cm~2,(5.11±2.09) kg/cm~2],治疗后T值[(7.38±2.36) kg/cm~2,(7.62±2.51) kg/cm~2,(7.58±2.47) kg/cm~2],对侧后关节治疗前T值[(7.18±2.80) kg/cm~2,(7.19±2.68) kg/cm~2,(7.20±2.69) kg/cm~2],治疗后T值[(9.54±2.89) kg/cm~2,(9.76±3.01) kg/cm~2,(9.77±3.09) kg/cm~2]和正常组随机后关节T值[(12.23±1.56) kg/cm~2,(12.51±1.48) kg/cm~2,(12.69±1.63) kg/cm~2]共5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显示各后关节处连续测量3次痛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保守治疗后患侧痛阈[(7.58±2.38) kg/cm~2]和对侧腰椎后关节痛阈[(9.70±2.92) kg/cm~2]均较治疗前[(4.93±2.04) kg/cm~2,(7.19±2.62) kg/cm~2]升高,但患侧仍低于对侧,且都低于正常组[(12.48±1.44) kg/cm~2];患侧T值、对侧T值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侧T值与对侧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侧T值、对侧T值与正常组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的主观疼痛强度越强,患侧后关节痛阈越低,随着主观疼痛强度减轻患侧腰椎后关节痛阈也随之升高: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VAS评分和前后VAS评分差值与对应的患侧T值和对侧T值做多元回归分析示患侧T值的相关系数r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T值相关系数的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力痛阈测试能准确地评估腰椎后关节处的疼痛强度及其变化特点,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