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目的分析脑内原发性淋巴瘤MRI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MRI诊断水平。方法分析12洌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结果(1)淋巴瘤呈单发(10例)或多发(2例),单发者部位包括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区及中脑;(2)T1WI呈低或稍低信号11例,T2WI呈等信号或硝高信号11例,1例出现坏死及出血;(5)灶周轻度到中度水肿,占位效应亦为轻至中度;(4)增强大多显著均匀强化,呈“握拳”样或团块状.1例环形强化,肿瘤可沿脑脊液播散。结论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多在大脑深部,明显强化,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MRI影像特点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一般可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RI定量特征在前纵隔等密度囊肿与低危型胸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5例前纵隔等密度囊肿与18例低危型胸腺瘤的CT和MRI征象,分析病灶的形态、有无钙化、有无分隔、内部密度及信号特征等;测量并计算病灶各定量参数,包括长径/短径、平扫CT值、CT强化程度、MRI各序列相对值[相对T...  相似文献   
3.
目的搜集原发性眼附属器淋巴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影像学分析,总结其影像特点,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原发性眼附属器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I特点,其中CT检查18例,MRI检查12例,同时进行CT及MRI检查者11例。结果 19例分别位于眼睑(n=10)、泪腺(n=5)、泪囊(n=3),眼外肌(n=1)。CT表现为眼附属器高密度软组织占位,CT值50~56HU,病灶无包膜,呈匍匐铸型生长,MRI呈等T1WI、等或稍长T2WI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CT及MRI均可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眼环受累(n=3),眼外肌受累(n=6)、泪腺受累(n=4),同时累及泪腺、眼环及眼外肌(n=2),以包绕为主,占位效应不明显。结论原发性眼附属器淋巴瘤较少见,临床工作中需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仍然是湖北省CT配置的政策性空白区,而事实上有些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心卫生院业务量已经超过部分县级综合医院。方法根据新医改方案对未来整个医疗体系的布局,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已经明确的大方向。结果当前符合既定配置标准范围内的各级各类医院CT装备基本饱和,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配置CT的条件基本成熟。结论研究者建议尝试以中心卫生院为突破口,坚持配置标准,规范配置流程,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医疗机构CT合理配置,拓展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标准研究课题组对2006-2008年全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更新配置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和统计分析。3年间湖北省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总体更新率为年均5%左右。与新增配置表现出的CT需求相对下降形成对照,CT更新在本周期占居绝对多数,表明CT经过10多年临床普及应用,开始面临第一轮更新高峰。设备更新因素权重回顾性调查分析表明,服务升级、寿命限制和业务增长是医疗机构考虑更新相关设备的三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性酒精依赖(CAD)患者双侧海马体积变化及1H-MRS表现,为CAD患者的临床诊断起量化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临床确诊的16例CAD患者(CAD组)和18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进行MR常规扫描、三维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3D-FSPGR)扫描以及海马1H-MRS扫描,分别测量两组受试者海马体积,并对CAD组及对照组的双侧海马标准化体积进行比较;测量两组双侧海马头部的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醇(ml)以及肌酸(Cr),对Cho/Cr、Cho/NAA、NAA/Cr及mI/Cr比值进行比较.两组间海马体积及双侧海马头部1H-MRS监测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CAD组左、右侧海马体积分别为1.881±0.292、2.139±0.328,对照组分别为2.106±0.245、2.267-±0.271,CAD组及对照组内左、右侧海马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32、0.147,P值均>0.05);两组间左、右侧海马体积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424、0.131,P值均>0.05).CAD组的右侧海马头部Cho/Cr、NAA/Cr分别为1.225±0.210、1.145±0.034,对照组分别为1.429±0.286、1. 612±0.4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1、0.408,P值均<0.05).两组间海马头部右侧Cho/NAA、mI/Cr及左侧Cho/Cr、Cho/NAA、NAA/Cr及mI/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D患者尚未出现脑组织形态学改变之前,1H-MRS的表现具有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客观量化依据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首发表现为腹部症状的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以腹部症状为首发表现且均行CT平扫者37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37例中,胃肠道淋巴瘤20例,18例表现为胃肠道壁增厚或肿块,其中5例伴有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肿大.脾淋巴瘤3例,2例伴有腹主动脉周围、小网膜多发淋巴结肿大.肝脏淋巴瘤2例,胆囊淋巴瘤1例.单纯累及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11例,主要累及到肠系膜、胰周、小网膜、腹主动脉周围等部位,多数肿大淋巴结呈实性,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术前误诊共9例.结论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以腹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具有重要意义,以指导临床确立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13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特点.结果 13例患者均为原发病灶,呈类圆形、类椭圆形及不规则形状,其中有3例肿瘤为恶性,包膜不完整,术后复发伴其他脏器转移,余10例均为良性,包膜完整,密度均不均匀;13例患者中有5例可见钙化,5例见斑片状坏死,3例见条带状钙化及斑片状坏死;13例患者增强扫描均呈中等度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瘤体内见粗大血管影,该3例患者中1例为良性.13例患者中以体检发现腹部肿块者10例;以高血压症状就诊者3例,其中1例为恶性副神经节瘤.结论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临床症状有助于术前诊断,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及CT表现,探讨X线、CT,尤其是多排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骨样骨瘤24例,24例均行X线检查,同时行CT扫描18例;股骨10例,胫骨7例,肱骨3例,颈椎2例,髂骨2例;分析比较X线和CT对瘤巢及瘤巢周围骨质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X线和CT检查分别有19例和18例表现为一卵圆形或圆形瘤巢,直径<2 cm;管状骨的骨样骨瘤与骨干相邻处骨皮质见骨质硬化;X线和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9.2%和100%。结论:骨样骨瘤有特征性X线表现,结合典型的夜间疼痛为主的临床症状一般可明确诊断;CT对瘤巢定位更准确,恰当的CT后处理技术对提高本病诊断准确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脑淋巴瘤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和MRI资料。结果CT和MRI主要表现为:(1)CT平扫示脑内单发或多发的等密度或较高密度瘤灶,肿瘤可沿脑脊液播散;MRI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1例出现坏死及出血;②少部分病例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轻至中度;(3)MRI增强扫描大多呈团块状均匀强化;1例环形强化。④除病变主体位于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外,瘤灶长轴多与颅脑前后径走行平行或大致相同。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多在大脑深部,明显强化,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结合CT与MRI影像特点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有可能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