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白介素33(IL-33,interleukin-3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与脓毒症发生风险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白介素33基因的连锁不平衡结构选择标签SNP(tagging SNP,tagSNP),应用Sequenom MassARRAY SNP检测技术完成对IL-33基因的标签SNP分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性别、年龄、吸烟、饮酒、APACHEⅡ评分和慢性病状态等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后,评估IL-3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的关系,以及脓毒症继发的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死亡等表型的相关性.结果 在所选的7个IL-33标签SNP (rs10118795 C/T,rs16924159 G/A,rs1891385 A/C,rs2210463 A/G,rs72614079 A/G,rs76864631 G/A,rs7849201 C/T)中,rs76864631不符合HaZy-Weinberg平衡定律,其余6个多态位点及单体型与脓毒症的发生风险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 125).结论 IL-33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和病程转归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Holliday交叉识别蛋白(Holliday Junction Recognition Protein,HJURP)rs3771333多态性与原发性肝癌(HC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Taqman基因分型方法检测rs3771333的基因型,分析各基因型与146例HCC患者的TNM分期、癌栓形成等指征的关系,并对可能影响亚组间匹配的混杂因素如性别等5个因素进行校正。结果:在146例肝癌患者中,HJURP rs3771333位点的AA、AC和CC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69.2%(101/146)、29.5%(43/146)和1.3%(2/146)。在使用性别等因素校正后,AC基因型在原发灶T1组中的频率高于T2~T4组中的频率(36.4%vs 23.8%),AC基因型在原发灶数目〈3个组中的频率高于≥3个组中的频率(34.0%vs 19.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JURP rs3771333位点的多态性与HCC的临床特征可能无相关性,该位点的多态性与HCC的疾病演变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可将乙型肝炎病毒(HBV)分为至少8种不同的基因型,分别命名为基因型A至H。近来的研究显示,不同的HBV基因型之间在致病性和病毒特性上可能存在差异,并且由此可能影响病毒的致病过程和治疗的疗效或预后状况。因此,确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的基因型对于HBV感染后疾病进展的风险预测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HBV基因型与HBeAg的血清转换、HBV感染后疾病严重程度、HBV感染后的慢性化以及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5(Toll-like receptor 5, TLR5)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脓毒症发生风险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募集了255例脓毒症患者和260例对照个体.应用贝克曼公司的商用SNPstream 分型技术和PCR-RFLP 方法对TLR5基因的3个编码区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慢性病状态、APACHEⅡ评分和脓毒症病因等混杂因素的影响,评价多态性位点与脓毒症的发生风险,以及脓毒症性休克、死亡和器官功能障碍等表型的遗传相关性.结果 TLR5基因的3个多态性位点在病例和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均呈哈-温平衡状态.这3个编码区的多态性位点与脓毒症的发生风险和疾病严重程度均无遗传学关联.结论 TLR5基因的多态性位点可能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和病程转归中不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6.
TLR4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中国人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基因调控区和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寻找TLR4基因的遗传标记。方法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基因的5′区、编码区、部分内含子区和3′区,以确定中国人群中TLR4基因SNP的位置和类型,并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重庆汉族样本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在4.98kb的测序范围内,发现5个新的SNP,3个位于5′区.2个位于3′非翻译区。在重庆地区汉族样本中.两个高频分布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266和0.404。结论在TLR4基因新发现的两个高频多态性位点在我国人群中比较常见,可以作为关联分析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人源分化相关新基因Ndr3的克隆、组织表达谱及亚细胞定位。方法 :采用电子拼接和PCR扩增技术 ,从人 2 2周孕龄胎肝cDNA文库中获得与人Ndr1基因同源的一段表达性序列标签 ,继而从成人脑cDNA文库分离出Ndr3的全长cDNA ;采用点杂交分析和多组织Northern杂交分析方法 ,确定其组织表达谱 ;将其亚克隆入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EGFP_N1,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COS_7细胞 ,确定其亚细胞定位。结果与结论 :Ndr3的全长cDNA为 2 879bp ,其开放阅读框 (ORF)编码 375个氨基酸 ,染色体定位为 2 0q12_11.2 3。Northern杂交和点杂交分析显示 ,NDR3在脑组织和睾丸中高表达 ,在肾、心肌和前列腺中有一定量的表达 ,在胚胎组织的表达较低 ,在 8种人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极低。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的实验结果显示 ,该蛋白定位于核外胞浆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系物(PTEN)基因5'端非编码区(5'-UTR)-9C→G多态性位点与鼻咽癌发生风险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RFLP方法对593例鼻咽癌患者和480例健康对照PTEN基因的-9C→G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年龄、饮酒状态、吸烟状态、吸烟量的影响,计算比数比(OR)和95%置信区间(CI),评价多态性位点与表型的遗传相关性.结果 PTEN基因-9C→G多态性位点与鼻咽癌发生风险无关联,进一步按性别、年龄、饮酒状态、吸烟状态和吸烟量风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仍无相关性.在疾病严重程度分析中,按临床分级及T、M、N分级均未发现-9C→G多态性位点与鼻咽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PTEN基因-9C→G多态性位点与鼻咽癌的易感性及其严重程度均无关联,该多态性位点可能在鼻咽癌的易感性和疾病严重程度机制中不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规模发掘及分型SNP技术平台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建立发掘未知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和已知SNPs分型的技术平台。方法 :运用PCR产物双向大规模测序的方法发掘未知SNPs;运用基于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oly merasechainreaction restrictionendonucleasedigestion ,PCR RFLP)、TaqMan技术对已知SNPs进行分型。结果 :建立了基于PCR产物双向大规模测序发掘未知SNP的技术平台 ,并以此在 2 7个个体的 6 9个乙型肝炎候选易感基因区域检测到 5 92个SNPs,核苷酸变异度为 (4 .5 1± 1.2 4 )× 10 - 4;建成基于PCR RFLP和TaqMan的SNP分型技术平台 ,这两种方法与直接测序法比较 ,PCR RFLP的检出率达到 10 0 % ,错误率几乎为 0 ,并且操作简单 ,成本低廉 ;TaqMan分型技术的检出率也可达到 10 0 % ,与测序结果的一致性达到 10 0 % ,并且过程简单、易于操作 ,结果直观 ,易于判断 ,也能快速得到结果。结论 :基于PCR产物双向大规模测序发掘未知SNPs的技术平台成熟可靠 ,适于准确、大规模地发掘未知SNPs;PCR RFLP技术和TaqMan分型技术均适用于今后大规模正常人群和疾病人群的SNPs分型 ,为进行关联分析以确定疾病相关的SNPs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中国人白细胞介素 1Ⅰ型受体基因 (interleukin 1receptortypeⅠ ,IL 1)调控区和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 ,SNPs) ,并初步探讨其可能对中国人IL 1R1的功能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基因的 5′区、编码区、部分内含子区和 3′区 ,以确定中国人群中IL 1R1基因SNP的位置和类型 ,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编码区SNP的功能进行了预测。结果 在 964 3bp的测序长度中 ,共发现了 16个SNP ,包括 5′区 4个 ,内含子区 4个 ,编码区 1个 ,3′非编码区 7个。其中一个SNP能引起IL 1R1跨膜区氨基酸的替代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它能够引起跨膜区结构的改变。结论IL 1R1基因变异可能对IL 1R1的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