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 Flash 后处理软件(Bone Reading)应用于支气管动脉(BA)CTA 后处理重建中的可行性及时间效率分析。方法由2位放射科医生对70例临床拟诊断为支气管动脉扩张患者的 CTA 影像资料进行评价。首先,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对支气管动脉的起源、数目、分支类型、走行分布及管腔直径进行评价及测量,记录相关数据及诊断时间;30 d 后再使用后处理软件(Bone Reading)对上述患者的影像资料重新进行评价。结果2位阅片者的诊断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且有良好的相关性;后处理软件(Bone Reading)的使用在诊断时间上有统计学差异,平均减少诊断时间35%。结论后处理软件(Bone Reading)应用于 BA CTA 后处理重建是可行的,可以缩短后处理及诊断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与炎症的关系。方法对110例冠心病心绞痛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及健康对照组采用比浊法测定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按标准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测定血常规,放免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 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入选患者AR发生率为2.73%;ASR发生率为7.27%。其中ADP诱导者占5.45%,AA诱导者占1.82%;AR或ASR合计为10.00%,而AS发生率为90.00%。对各组hs-CRP、IL-1β及IL-6三种炎症因子研究发现,AR与IL-1β无关;AR组或ASR组患者虽然hs-CRP呈上升趋势,但较A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L-6则较AS组显著上升。结论hs-CRP、IL-1β不适合作为AR的预测和筛查指标,而IL-6的升高与A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 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行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80kV、250mAs ,对比剂:1.0ml/kg )进行扫描,其中12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记录每次扫描的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CT值,算出均值,并统计出容积剂量指数(CTDIvoI)、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ED)。由2名5年以上心血管影像诊断经验的放射医师以5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对两名医师的评分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本组的CTDIvoI、DLP、ED分别为(4.85±0.00)mGy 、(572±26.31)mGy .cm、(8.56±1.23)mSv。CT 均值为(517±12.45)HU ,达到诊断要求。两名医师图像主观评价得分分别为4.18±0.75、4.09±0.86,主观评价结果一致性好(Kappa=0.893,P=0.00)。12例患者CTA与DSA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采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明显降低,且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和复查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与炎症的关系。方法对110例冠心病心绞痛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及健康对照组采用比浊法测定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按标准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测定血常规,放免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入选患者AR发生率为2.73%;ASR发生率为7.27%,其中ADP诱导者占5.45%,AA诱导者占1.82%;AR或ASR合计为10.00%,而AS发生率为90.00%。对各组hs-CRP、IL-1β及IL-6三种炎症因子研究发现,AR与IL-1β无关;AR组或ASR组患者虽然hs-CRP呈上升趋势,但较A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L-6则较AS组显著上升。结论hs-CRP、IL-1β不适合作为AR的预测和筛查指标,而IL-6的升高与A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简称大螺距扫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行大螺距扫描的36例先心病患儿的影像资料,记录其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ED).由2名放射科医师在双盲的情况下独立诊断并用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估符合程度的评价采用Kappa检验.以手术或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大螺距扫描诊断先心病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36例患儿大螺距扫描的DLP为(2.4~9.2)mGy·cm,平均(5.1±1.6) mGy·cm,ED为(0.078 ~0.179)mSv,平均(0.125±0.027) mSv.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2名放射科医师的图像质量评价一致性好(K=0.774,P<0.05).大螺距扫描诊断先心病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8.9%、94.2%、99.8%.结论 双源CT大螺距扫描技术降低了受检患儿的辐射剂量,图像仍满足诊断要求,为小儿先心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小儿主动脉缩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6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缩窄的患儿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以手术或DSA结果为标准,采用x2检验比较DSCT和CDF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DSCT诊断主动脉缩窄16例,其中伴房间隔缺损(ASD)4例、室间隔缺损(VSD)9例、大动脉转位1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3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7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例、支气管动脉扩张l例.CDFI诊断主动脉缩窄15例,主动脉弓离断1例,伴ASD 4例、VSD 9例、二叶型主动脉瓣(BAV)2例、大动脉转位1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2例、PDA 7例、支气管动脉扩张1例,未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与手术或DSA结果对照:DSCT和CDFI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2%(140/144)、97.9% (141/14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P>0.05),DSCT和CDFI诊断敏感度均为93.2% (41/44),特异度分别为99.0% (99/100)和100.0% (100/100).DSCT前门控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0.42 mSv.结论 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是诊断小儿主动脉缩窄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与炎症的关系。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110例冠心病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判断阿司匹林抵抗(AR)、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和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放免法测定6-酮-前列腺素PGF1α(6-Keto-PGF1α))及血栓素B2(TXB2)。结果:研究对象中AR占2.72%;ASR占7.27%,其中ADP诱导者5.45%,AA诱导者1.82%;AR与ASR合计9.99%;而AS占90.01%。对各组患者TXB2、6-Keto-PGF1α以及TXB2/6-Keto-PGF1α研究发现,阿司匹林抵抗、以及阿司匹林抵抗和半抵抗患者血浆TXB2、TXB2/6-Keto-PGF1α较阿司匹林敏感患者显著升高;而6-Keto-PGF1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TXB2以及TXB2/6-Keto-PGF1α对阿对司匹林抵抗有预测和筛查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第一代与Flash双源CT不同扫描方式在肺动脉成像时剂量与图像质量.方法 收集120例临床疑诊为PE患者,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4组:A组行第一代双源CT双能量扫描(80/140kV),B组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80/sn140kV),C组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100/sn140kV),D组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140/80kV).比较4组间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volume index,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背景噪声和肺动脉信噪比.结果 各组间患者一般情况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B组的CTDIvol,DLP值明显低于A、C两组,图像质量明显好于D组.结论 flash双源CT(80/sn140kV)在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减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PE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3组:A组,前门控扫描(n=20);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简称后门控)扫描(n=20);C组,非心电门控(简称非门控)胸部强化扫描(n=20)。比较3组间的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3组患者的ED分别为(4.95±1.81)mSv、(15.91±5.01)mSv、(4.61±1.16)mSv;A、B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评分的总分分别为57、58、45,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是诊断PE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