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1病历简介患儿,男,45天,呕吐抽搐5天伴发热2天。体检:体温38.5℃。前囟稍隆起,面色苍白,嘴角向左侧歪斜,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30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00s,白细胞11.2×109/L,血红蛋白72g/L。CT平扫:右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见一新月形高低密度影,范围约11.0cm×1.0cm,边界清楚,前方呈低密度灶,CT值19Hu,后方呈高密度灶,CT值61Hu。右侧脑室及中线受压左移,后纵裂池内亦呈高密度铸形,CT值64Hu(图1),骨窗示颅骨结构完整,未见外伤性改变(图2)。CT诊断:右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亚急性期)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讨…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右侧跟骨骨内脂肪瘤病历的 X 线、CT 及 MRI 影像表现和病理检测结果,并复习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该例病人X 线平片表现为边缘较清晰的不规则形或类圆形透亮区,部分可见硬化边缘,部分内部可见粗大骨嵴影。CT 上表现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脂肪密度区,CT 值约﹣55-﹣123Hu,病灶边缘不规则、可分叶,部分见环形线状硬化边缘,部分病灶边缘及中心可见结节状钙化影,部分病灶内可见粗细不均的骨性间隔。MRI 表现为 T1WI 高信号,T2WI 表现为稍高信号,压脂序列上表现为信号减低。认为依据患者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和大小、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特点,尤其 CT 及 MRI 表现特点,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DCT对胰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疑似胰腺结核患者76例,全部进行MDCT检查、二维超声和病理手术检查,回顾性分析比较临床诊断资料。结果病理诊断胰腺结核阳性63例,胰腺结核阴性13例;本组患者MDCT检查胰腺结核阳性64例,胰腺结核阴性12例。MDCT检查胰腺结核敏感度为96.83%,特异度为76.92%,准确度为93.42%;本组患者二维超声检查胰腺结核阳性54例,胰腺结核阴性9例。二维超声检查胰腺结核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56.25%,准确度为82.89%;MDCT检查在诊断胰腺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上明显优于二维超声检查,并且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胰腺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上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DCT检查在诊断胰腺结核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以及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两种固定方法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及其对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入住我院的100例经临床诊断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Mcbridge评分、QLQC30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骨密度。结果:根据经改良的Mcbridge腕关节评分标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骨质功能恢复情况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要好,且对骨密度的影响程度要小;根据QLQC-30生活质量评价标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术后生存质量要明显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良率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骨密度下降速度要明显快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要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且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应在临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病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2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术中将预弯成"Z"形的6孔微型钛板两端分别固定于开门后的椎板和门轴侧侧块上,用以取代传统的丝线悬吊固定法。通过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观察所有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据均未出现术中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牢固,未见钛板及钛钉脱落、移位、椎板折弯塌陷及再关门现象。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平均为8.9(7~11)分,术后平均为13.2(8~16)分;患者在接受手术后JOA平均改善率为53.72%(14.9%-81.6%);手术后6个月的JOA平均改善率为54.25%(17.94%~84.75%)。术后颈椎轴性症状(AS)的评价;术后6个月AS平均改善率65.4%(24.8%~86.0%)。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恢复及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慢性肾盂肾炎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探讨其在慢性肾盂肾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的患者分别进行MDCT增强扫描、静脉肾盂造影(IVP)以及双肾彩超检查,并选取同时期内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由两位不同年资的影像学医生进行分别评价.结果 两位医师对病例的诊断一致性高(K=0.81,P<0.05).另外,MDCT增强扫描较IVP、彩超在肾实质凹陷征,肾盂壁增厚、强化及肾盏轻度变形等方面的诊断率明显较高(均P<0.05).结论 MDCT能够清晰观察到慢性肾盂肾炎患者肾脏形态的改变,诊断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12岁。1年前接受军训后,出现左下肢跛行,左膝、左踝间断性疼痛,左髋活动稍受限。于2001年11月在外院摄左髋关节x线片,报告正常。2002年2月。10月,曾先后在多家医院摄片并作MRI检查多次,均报告“无异常发现”。2002年11月患者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四肢肌内异位腱鞘囊肿的MRI影像与病理征象,提高其MRI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33例(35个病灶)经我院病理证实的四肢肌内异位腱鞘囊肿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33例四肢肌内异位腱鞘囊肿中,膝部24例(2例双侧发病)、肘部4例、腕部3例、踝部2例,均呈长T1长T2信号,STIR呈高信号,未侵犯邻近骨骼与关节。其中10例病灶见边缘"云絮"状或"花边"状水肿信号,27例病灶内见低信号分隔带;钆喷替酸葡胺(Gd-DTPA)增强,整个病变无强化。结论:光整无强化的囊样病灶及病灶内均匀一致的窄飘带状无强化低信号分隔带是四肢肌内异位腱鞘囊肿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