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育栋  褚英豪  王燕 《人民军医》2007,50(4):245-245
1 病例报告 患儿男,4个月龄,体重5kg。因“先天性唇裂”入院。术前常规检验、检查正常。在气管内全麻下行唇裂修补术。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1mg,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维持静脉通路。采用惠普M1205A监护仪无创监测血压、呼吸、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给予咪达唑仑(恩华制药公司生产)1mg、氯胺酮5mg、维库溴胺1mg行全麻诱导,插管成功后接德尔格ARKK-0013麻醉机行机械控制通气。手术开始10min后,患儿心率增至210/min,考虑为镇静不够,又给予咪达唑仑1mg,心率维持在120~100/min。手术结束时,患儿尚无自主呼吸,改用人工控制通气,90min后仍无自主呼吸,体温37.3℃,急查血气示酸碱度7.35,二氧化碳分压47mmHg。手术结束8h后自主呼吸逐渐恢复,但仍处于嗜睡状态,10h后刺激患儿可以睁眼,并有手动。  相似文献   
2.
1999年6月-2007年6月,我们共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实施剖宫产麻醉108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3年9月—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20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前)选2013年9月—2016年9月,观察组(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后)选2016年10月—2019年9月,各100例,观察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前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中实施多学科协作模式,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持续静脉镇痛复合吗啡硬膜外镇痛用于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开胸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20例)和B组(20例)。在手术结束前30 min,A、B两组均于硬膜外腔注入含吗啡2 mg的0.25%布比卡因6 ml,并接PCA镇痛泵。A组为静脉镇痛,含氯诺昔康0.8 mg/kg;B组为硬膜外镇痛,含0.5%布比卡因20 ml,吗啡0.1 mg/kg。记录各组的疼痛强度值(VAS评分)、术后36 h患者对镇痛效果满意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且镇痛效果的满意度高。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开胸肺叶切除术后应用氯诺昔康静脉持续镇痛复合吗啡硬膜外镇痛,其镇痛效果更强,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1998~ 1 999年我院应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 80例髓核摘除术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60例 ,女 2 0例 ,ASAⅠ—Ⅱ级 ,手术时间 3 .0~ 4 .5h ,术后均恢复良好出院。1 .2 麻醉方法 :术前肌注安定 1 0mg ,阿托品 0 .5mg ,高于病变部位 2或 3个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头向或尾向置管 ,留置长度 2 .5~ 3 .0cm ,置管后先给予 2 %利多卡因 5ml试验量 ,摆置体位 ,以俯卧位为主 ,5min后观察无全脊麻征象及其它不良反应 ,且麻醉平面出现后给予 0 .3 75%利布合剂 (内含 1 %利多卡因 1 0ml,0 .3 …  相似文献   
6.
过去人工流产不在麻醉下实施手术,患者不仅要承受人流的心理压力,且面对创伤和疼痛的打击。术中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人流样反应症状时有发生。无痛人流系指在异丙酚复合其它镇痛药物静脉全麻下实施人工流产术,以  相似文献   
7.
我院1998-11~2002-11施行妇科腹腔镜手术603例。腹腔镜下妇科手术不但要求适当的麻醉深度,而且需要适度的肌松及膈肌活动幅度正常。现将麻醉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经腹腔镜行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由于术野清晰、解剖层次清楚、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时间短及恢复快等优点,已逐渐应用于临床。2004年8月~2006年10月,我们共行该手术麻醉100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患者,男,22岁。因右肘后囊肿于2013-01-20入院,在臂丛麻醉下行右肘后囊肿切除术。术前30 min肌注安定5 mg、东莨菪碱0.3 mg,仰卧位,右臂放于体侧,头偏向对侧。Winnie法定位略偏中斜角肌前缘处穿刺。神经刺激仪正极通过一次性电极与皮肤相连,负极与绝缘针连接。当针刺入皮肤后启动神经刺激仪,调整穿刺针至相应神经区域出现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