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6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胸水CYFRA21-1、CEA及NSE联合测定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胸水CYFRA2 1 1(细胞角蛋白片段 )、CEA(癌胚抗原 )及NSE(神经烯醇化酶 )的检测 ,探讨各指标对肺癌诊断特异性及联合分析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 12 3例肺良性疾病组患者和 15 6例肺癌组患者胸水进行上述肿瘤标志物测定。将肺癌患者又根据病理类型分成腺癌组 (81例 )、鳞癌组 (5 0例 )、小细胞癌组 (12例 )和未定性癌组 (13例 )对各指标分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肺癌组胸水CYFRA2 1 1、CEA及NSE含量 (ng/ml)分别为 5 5 34± 37 44、5 7 11± 5 2 6 5及 16 99± 2 9 2 2 ,而肺良性疾病组的含量则分别为 9 0 8± 7 5 4、9 92± 6 2 8和 7 30±6 2 9,各指标的统计学检验均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CYFRA2 1 1在肺鳞癌组最高 ,与小细胞肺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与腺癌组和未定型癌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CEA主要在腺癌组的含量均比其他肺癌组有极明显增高 (P <0 0 0 1) ;NSE则在小细胞癌组最高 ,其含量与其他肺癌组相比有极明显增加 (P <0 0 0 1)。结论 胸水CYFRA2 1 1,CEA及NSE在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三者联合测定对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双探头符合线路断层显像(DHTC)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分析对肺部肿块良恶性鉴别的应用价值,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160例胸部X线或CT怀疑肺癌的患者行FDG DHTC检查及三项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CYFRA21-1及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周.对肺部病变的FDG浓聚程度及特征进行分析,以局部斑块状明显浓聚灶且靶/非靶比值(T/N比)≥1.3为阳性(肺癌);反之,肺部病变无明显放射性浓聚, 或浓聚呈云片状、散在性模糊的影像且T/N比<1.3为阴性(良性病变).三项肿瘤标志物中有 1项或1项以上超过正常值上限即为阳性(肺癌).上述检查完成后1个月内得到病理等最终诊断结果.结果 127例患者最终确诊为肺癌,另外33例为肺部良性病变.FDG DHTC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4.5%、84.8%和92.5%.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7.7%、84.8%和71.3%.卡方检验显示FDG DHTC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均明显优于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但两者的特异性一致.在7例FDG DHTC检查假阴性的肺癌患者中,有4例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为阳性 ,提示后者对肺癌的诊断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论FDG DHTC检查对肺癌的诊断是一种灵敏可靠的方法.虽然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均远低于FDG DHTC检查,但二者综合分析仍有助于提高肺癌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EA、CYFRA21-1两种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水平对肺癌转移和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正常组、复发组、转移组CEA、CYFRA21-1的血清水平和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复发组和转移组血清CEA、CYFRA21-1水平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EA、CYFRA21-1在复发组中阳性率分别为53.46%、56.67%,在转移组中阳性率分别57.78%、62.22%,两种标志物联检复发组和转移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3.33%、88.89%。结论CEA、CYFRA21-1具有诊断肺癌复发和转移的临床价值,两者联检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与67Ga显像诊断结节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比分析^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FDG显像)和^67Ga显像对结节病的诊断和疗效监测的价值。方法 17例结节病患者行^18F-FDG显像,其中11例行^67Ga显像。以目测法判断纵隔和肺门淋巴结放射性摄取程度,明显超过周围肺组织本底水平者为阳性。结果 11例未治疗的结节病患者^18F-FDG显像均阳性,其中7例行^67Ga显像者影像特征与^18F-FDG显像相似;^18F-FDG、^67Ga显像均阳性的2例患者,治疗后X线片示病灶吸收,再次显像均为阴性;^18F-FDG显像本底较低且显像效果较好。3例已治疗者X线片示病灶吸收,^18F—FDG显像均阴性,其中2例行^67Ga显像也阴性。3例临床诊断为结节病者,^18F-FDG显像阳性,其中2例^67Ga显像也阳性(1例治疗后2种显像仍呈阳性,而X线片示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缩小)。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比^67Ga显像效果好,对结节病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脂肪吸收不良是常见的病症,但确诊较困难.胆盐缺乏、小肠粘膜受损及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均可导致脂肪吸收不良,相互鉴别更是不易.用无创伤性、无放射性的~(13)CO_2呼气试验不但能简便、可靠地诊断脂肪吸收不良,而且还能有效地作出胰源性与胰外性脂肪吸收不良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对胸部结节病的诊断和疗效监测的价值。方法对37例疑似胸部结节病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以目测法判断纵隔和肺门淋巴结放射性摄取程度,明显超过周围肺组织本底水平者为阳性。结果30例患者最终经病理等确诊为胸部结节病,另外7例为其他肺部疾病。^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诊断胸部结节病的灵敏度为96.67%(29/30)、特异性为85.71%(6/7)、准确性为94.59%(35/37)、阳性预测值为96.67%(29/30)、阴性预测值为85.71%(6/7)、阳性似然比为6.76、阴性似然比为0.04。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胸部结节病的诊断和疗效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8F-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luorodeokyglucose,18F-FDG)符合线路SPECT显像技术在肺部阴影良恶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 113例肺部肿块患者进行18F-FDG符合路线SPECT检查以达到诊断目的,并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 1 113例患者中,恶性疾病501例、良性疾病612例。病灶检出的灵敏度87.0%,特异度84.6%,准确率85.2%。其中鳞癌、腺癌、腺鳞混合癌和小细胞肺癌的准确率分别为86.9%、81.3%、95.5%和91.8%。结论 18F-FDG SPECT能有效显示肺癌病灶,在肺癌的诊断、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中作为一种补充检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检查价格便宜,成像清晰,有良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基于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fra21-1)的肿瘤标志物指数(TMI)对临床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51例术前为临床I期、病理类型均为腺癌或鳞癌的NSCL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5年。比较血清CEA和Cyfra 21-1水平以及TMI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风险比(95%可信区间)[OR(95%CI)]。结果血清CEA水平正常组[(5.14±1.65)ng/mL,n=266]和升高组[(45.88±27.78)ng/mL,n=85]5年生存率分别为89.85%和8.24%(χ2=299.30,P<0.01);血清Cyfra21-1水平升高组[(4.85±1.41)ng/mL,n=95]和正常组[(2.23±0.68)ng/mL,n=256]5年生存率分别为15.96%和90.27%(χ2=255.70,P<0.01)。TMI≤1.0组的5年生存率为96.81%,TMI>1.0组的5年生存率仅为3.02%(χ2=461.13,P<0.01)。单因素分析OR(95%CI)为104.15(48.600,223.218),P<0.01,多因素分析为107.435(49.722,232.138),P<0.01,均显示TMI作为预后判断的独立影响因素意义显著。结论 TMI可用于NSCLC的预后评估和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8岁,因感左前胸痛3个月余,后扪及左前下胸壁有一肿块,于1997年12月17日摄X线胸片,见左前约第6~第7肋间软组织有一块状密度增高影,门诊以“左肋骨肿瘤”收入院。查体见左前胸壁约第8肋软骨处有一约4cm×4cm肿块,向外突出,质中,光滑...  相似文献   
10.
自miRNA被发现以来,miRNA已被确认为与正常生理和疾病发病机制相关的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miR-NAs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识别和结合特定的mRNA来激活、降解或干扰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对相关基因的表达起正调控和负调控的双重作用.miRNA在血清中稳定存在,通过对血清miRNA进行定量检测分析,能够在癌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