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核工业生产过程中,所用原料和不同生产环节产生的有害气体,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泄漏或挥发而致吸入性中毒及化学性肺炎时有发生。本文收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四例化学性肺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核工业职工死因的性别分布、标化处理及相对危险分析表明,男女粗死亡率分别为22477×10-5、8842×10-5;标化死亡比率分别为25731×10-5、13513×10-5,RR190(P<001)。男女比较,肿瘤死亡RR237(P<001)。男性肺癌、脑瘤的SMR分别为144(P<001)、167(P<005),表现为有意义增加,并集中于铀矿井下作业人员。损伤与中毒男>女(P<001)。由于矽肺死亡(放射组均男性)和工伤死亡(男>女,P<001,并多在放射组)决定了放射组>对照组及男>女的死因危险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短期内铀吸入对放射性职业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我们对铀作业过量吸入人员进行了16 a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除自觉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外,观察对象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好。提示,铀在急性吸入时可引起肾功能损伤,治疗后可痊愈;但在长期观察中,过量吸入后除对接触者心理上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外,到目前为止,未曾发现铀对接触者的持续性慢性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β射线引起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部位的远期临床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观察对象进行病历个案调查并定期进行相应的医学检查。结果急性期皮肤损伤程度是影响愈后的主要因素,Ⅲ度以上皮肤损伤部位均转变为慢性放射性皮炎,截至目前,损伤部位未见癌变病例。结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转变为慢性放射性皮炎后,治疗效果差,疗效不明显,且长期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对慢性放射性皮炎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已证明CaNa_3-DTPA对加速排出体内钚有明显的效果,但大量和长时间给药有毒副作用。微量元素锌、锰被排出是钙盐产生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因此有人推荐ZnNa_3-DTPA代替CaNa_3-DTPA,并在国外已有治疗报告。我们试用ZnNa_3-DTPA对钚内沾染7例进行促排治疗,现报告如下。 一、观察方法 7例钚内沾染者,均为男性,接触钚作业的工龄7~11年,曾多次在钚超过允许浓度的环境下工作。治疗用药为25%的ZnNa_3-DTPA针剂0.25g,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天,为第1疗程。停药3~7天,再进行第2疗程。2例投药3个疗程,总量2.25g;5例2个疗程,总量1.5g。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了解铀吸入人员的临床损伤特点。方法对1例六氟化铀吸入人员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六氟化铀吸入时除引起化学性皮肤、黏膜灼伤外,可引起肾功能的损伤,肾功能的损伤出现在尿铀高排泄期。结论铀吸入导致的轻度肾功能损伤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