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2篇
医药卫生   20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不同骨水泥强化松质骨螺钉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变化动态,为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内固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10只杂种犬胫骨近端制作松质骨螺钉植入的动物模型,分别采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CH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强化,分别于术后5d、4、8、12和16周处死动物,观察螺钉拔出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变化。结果CHC强化的螺钉拔出力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16周时达到(512.5 14.5)N,而PMMA强化组螺钉拔出力则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CHC-骨界面结合紧密,并且随时间延长出现CHC降解和骨长入,而PMMA-骨界面形成一层纤维组织。结论CHC强化能够提高松质骨螺钉植入体内的稳定性,并且随植入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2.
对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安全性并探讨其置钉方法.方法:372例患者采用徒手方法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记录置入操作中和术后并发症,其中37例患者术后行CT断层扫描检查判断螺钉的位置,记录所有穿透骨皮质螺钉的数目和距离.结果:共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2261枚,平均每例患者置入螺钉6.08枚,术中6例次置钉过程中出现脑脊液从钉道中流出,术中和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和内脏损伤等并发症.37例患者术后行CT扫描判断螺钉位置,405枚螺钉中124枚(30.62%)穿透骨皮质,1枚(0.02%)穿透椎弓根内侧壁超过4mm.结论:徒手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穿透骨皮质的发生率较高,应该根据每个椎体旋转、倾斜等差异个体化确定置钉位置和方向,操作仔细认真,保证准确、安全、可靠地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单纯后路多节段全脊椎切除,侧后凸畸形矫正技术的手术矫治效果和临床风险性。方法2003年1月~2001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38例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全部病例均采用单纯后路多节段全脊椎切除的方法。全部病例手术前均行站立位X线脊柱全长片、核磁共振和三维CT重建等辅助检查,计算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手术前后侧后凸的矫正率、术中脊柱短缩,手术后整体平衡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进行1.5~3个椎体的全脊椎切除,术中测量脊柱短缩42 mm(31~62 mm),手术平均用时348 m in(280~510 m in),手术中平均出血量2010 m l(1400~3200 m l)。全部病例经过1~2.5年的随访,侧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率为56.3%(51.2%~64.2%);后凸畸形平均矫正率为75.6%(67.8%~81.4%)。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手术并发症包括3例出现一过性的脊髓损伤症状(1例一过性双侧下肢不全瘫、2例一过性单侧下肢不全瘫)和6例神经根性疼痛,未经特殊处理恢复正常,4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经胃肠减压处理症愈。结论对于严重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单纯后路顶椎附近多个椎体全脊椎切除技术三维矫正效果满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脊柱融合的植骨替代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脊柱融合手术在骨科中实施的频率越来越多,据报道美国目前每年有超过20万例此类手术,而相应地对于植骨材料的需求亦越来越多。由于自体骨来源有限,且取自体骨常会带来额外的并发症,因此它的应用受到限制。为了在保持可以接受的融合率的基础上增加可用于植骨的骨量以及减少并发症,开发了多种植骨替代材料。理想的植骨替代材料不但应该象自体骨那样具备成骨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女46例;年龄27~72岁,平均51.6岁。其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1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L3,4 5例,L4,5 42例,L5S1 1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0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2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椎间融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角。对比两组病例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程度,并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神经根或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功能恶化现象。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在椎间隙高度方面,两组病例术后5 d与术前相比,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 d相比,均获得良好的维持。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或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可、植骨融合率高、恢复快、临床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方式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操作步骤少,不需要特殊器械,因而,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可在部分腰椎单节段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中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对比,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法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分别采用上述两种固定方法治疗的腰椎双节段病变49例,男17例,女32例,其中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A组)23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组(B组)26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29例,腰椎间盘退变17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3例;L2,3、L3,4 1例,L3,4、L4,5 30例,L4,5、L5S1 18例。对比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对比两组病例手术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术中、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未出现马尾或神经根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对比,A组优于B组。术后72 h,VAS评分A组为2.35±1.20,B组3.11±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所有患者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恢复,并有良好的维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椎板关节突螺钉或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均获得良好的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A组为93.5%,B组为9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方式治疗腰椎双节段病变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部分腰椎双节段病变病例固定融合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在术中三维CT导航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i CT-MI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onventional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CO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评价术中三维CT导航下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年4月~2011年9月,30例连续单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有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根据患者自己的治疗意愿,11例采用术中三维CT导航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i CTMITLIF)进行治疗,19例采用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OTLIF)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医生和患者放射线的暴露剂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日,并采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和X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i CT-MITLIF组手术时间、患者放射线的暴露剂量均显著高于COTLIF组(P<0.05);而i CT-MITLIF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COTLIF组(P<0.05)。术后3 d MITLIF组腰痛VAS评分及术后1.5个月MITLIF组ODI评分显著低于COTLIF组(P<0.05)。术后X线评价融合率两组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三维CT导航下MI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氟比洛芬酯与帕瑞昔布钠在多节段腰椎融合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2月本院脊柱外科58例多节段腰椎融合术病例,随机分为3组,术后1 h、4 h、10 h、20 h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及0.9%氯化钠注射液,术后3 h、6 h、12 h、24 h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并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氟比洛芬酯组术后3 h、6 h、12 h、24h的VAS评分为1.95、2.60、2.00、1.65;帕瑞昔布钠组术后3 h、6 h、12 h、24 h的VAS评分为2.85、2.55、1.85、1.60;0.9%氯化钠注射液组术后3 h、6 h、12 h、24 h的VAS评分为3.00、3.83、2.70、2.44。3组术后3 h的VAS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时间氟比洛芬酯与帕瑞昔布钠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优于0.9%氯化钠注射液组。3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氟比洛芬酯与帕瑞昔布钠均应用于多节段腰椎融合术后的镇痛,氟比洛芬酯镇痛起效比帕瑞昔布钠更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创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采用椎弓根螺钉结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混合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6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5 ~ 68岁,平均45岁.采用单侧切口工作通道下完成MIS-TLIF手术,在完成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同一切口经棘突根部向对侧置入经椎板关节突螺钉,进行围手术期指标观察、影像学和疗效评价.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工作通道下顺利完成椎管内减压、椎体间融合和混合内固定,无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平均手术时间(148±75) min,术中出血量(186±226) ml,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32±15)h,平均住院日(6±4)d,手术切口长度平均(29±4) mm,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平均长度(52 ±6) mm.患者术后随访12 ~ 24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后X线和CT显示混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经棘突椎板关节突螺钉均穿过椎板和关节突关节,术后随访期间腰痛和腿痛VAS与ODI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F=52.845,P=0.000;腿痛VAS:F=113.480,P=0.000; ODI评分:F=36.665,P=0.000).结论 单侧切口MIS-TLIF采用混合内固定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脊柱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扩张通道系统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逐渐应用于临床,与传统术式相比,MIS-TLIF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利于患者恢复等优点~([1~3])。但是,传统扩张通道系统均为金属制成,不利于术中透视,且存在电传导性,另外由于通道下操作视野狭小,无影灯下操作存在视野盲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院采用一次性可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