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9篇
医药卫生   50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峰  胡大一 《医学研究通讯》2004,33(1):40-41,51
近20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根据临床实用的原则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类。对于ST段抬高的AMI(STENI),其治疗主要目的是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和心肌的快速、完全、持续性再灌注恢复,溶栓和机械性冠脉血流的恢复可改善左室功能,缩小梗死范围,降低死亡率。但无论溶栓或冠脉内介入治疗.早期快速的血运重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多种影像学措施评价肝脏移植术后并发症。材料和方法:16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患者,术后7天内每日行胸片及胸腹部超声检查。术后2周~12个月,当患者出现发烧、皮肤巩膜黄染及异常B型超声发现时,行上腹部CT检查5例8次、同时行胸部CT检查2例、上腹部MRI及MRCP检查6例、ERCP检查4例、PTC检查2例、“T”管造影2例和下腔静脉造影1例。结果:术后1周内诊断胸腔积液14例(14/16);术后1~2周诊断肺部感染7例(7/16);肺不张4例(4/16)。术后4个月和8个月诊断右肺和移植肝多发转移瘤各1例(2/6);术后3周~10个月诊断胆总管吻合口狭窄、胆管炎、胆泥形成等5例(5/16)。术后2周诊断下腔静脉狭窄1例(2/16)。结论: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及时诊断肝移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同种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诱导嵌合体小鼠生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C57BL/J和BALB/c两种小鼠进行骨髓细胞移植。移植前受体小鼠经 6 0Gy6 0 Coγ射线照射。用细胞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了射线对小鼠淋巴细胞的损伤强度和照射后移植了骨髓细胞的小鼠在不同时间内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表明 ,(1 ) 6 0Gyγ射线照射受体鼠 ,能杀伤 95 5 %的外周淋巴细胞 ,但是不影响自身H 2Kb 分子在淋巴细胞表面表达的百分数。残留细胞中CD3+ T细胞、NK1 1 + 淋巴细胞、CD3+ /NK1 1 + 淋巴细胞的阳性率分别由照射前的 40 44%增加到45 30 %、 1 1 3 %增加到 37 41 %和 1 0 7%增加到 5 86 % (P≤ 0 0 1 ) ;(2 )小鼠的淋巴细胞数量从照射后 30d开始恢复 ,到1 90d达到正常值 ;(3 )照射后进行同种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后的第 60天 ,受体淋巴细胞表面自身H 2Kb 抗原表达下降 ,CD3+ /NK1 1 + 淋巴细胞百分数增加。随H 2Kb 的抗原表达的恢复 ,CD3+ /NK1 1 + 淋巴细胞百分数下降 ;(4)在细胞移植的第 1 90天 ,受体小鼠 (黑色 )表型呈现出供体鼠 (白色 )颜色特征。在嵌合体小鼠外周淋巴细胞中 ,有 2 5 %为供体H 2Kd 阳性细胞 ,CD3+ /NK1 1 + 淋巴细胞百分数为 1 88% ,明显高于正常值 (P≤ 0 0 1 )。以上结果表明 ,6 0Gy6 0 Coγ射线照射能诱导免疫耐受 ,其耐受性的形成可能与最初保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炎症信号受体Toll mRNA在人单核吞噬细胞系(THP-1)、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UVECs)和肺腺上皮细胞系(SPC-A-1)的表达情况。方法 分别设计人TLR2和TLR4两对特异引物,从THP-1、UVECs和SPC-A-1提取总RNA,采用一步法RT-PCR和地高辛标记的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TLR2和TLR4在3种细胞的表达。结果 RT-PCR和Northern杂交显示,3种细胞均表达TLR4受体,但仅THP-1和人UVECs表达TLR2受体。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除单核吞噬细胞外,大血管内皮细胞和肺腺上皮细胞亦表达Toll受体基因,提示在炎症反应中Toll信号受体可能介导这些细胞效应分子基因转录激活的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在广西瑶族与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150名瑶族人和190名汉族人的TGF-β1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在瑶族人中CC基因型占46.0%、CT基因型占43.3%、TT基因型占10.7%;在汉族人中CC基因型占30.0%、CT基因型占51.1%、TT基因型占19.9%.两组人群TGF-β1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瑶族与汉族人群TGF-β1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6.
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3年5月收治的66例小儿肠套叠患儿,采用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治疗。结果66例患儿中62例复位成功,成功率93.94%。结论 与X线监视下空气、钡灌肠相比,具有:患儿避免了X线的损害,复位过程影像清晰,复位标准明确,复位成功率高,技术简易,易于掌握,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42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诊断、鉴别肺部占位性病变的有效方法 ,确诊率高 ,并发症少 ,在明确肺部病变性质上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我们自 1997年9月— 2 0 0 1年 10月进行了 4 2例在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4 2例 ,男性 2 9例 ,女性 13例。年龄 2 1岁~ 77岁 ,平均年龄 5 4 .6岁。肿块最小 2 cm× 2 .5 cm,最大 8 cm× 11cm。周围型肿块 34例 ,中心型 8例。所有病例均进行胸部正、侧位 X线摄片检查。中心型病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难以确定诊断。病灶位于右肺者 2 4例 ,左肺者 18例。1.2…  相似文献   
8.
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改进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方法,提高模型成功率。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伪手术组(Sham组,n=8)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组(MI/R组,n=8)。缺血过程在人工机械通气条件下完成,再灌注过程在自主呼吸条件下进行,所有操作尽量不破坏动物组织结构,Evan’s蓝和TTC染色分析心肌梗死面积。结果MI/R组结扎心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心电图ST段弓背向上抬高0.4 mV以上,Sham组手术前后无变化;MI/R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高于Sham组[(53.6±2.3)%vs(1.7±0.6)%,P<0.001]。结论本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简便易行,心脏暴露好、结扎可靠,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二甲基甲酰胺(dimethylformamide,DMF)致H9c2心肌细胞损伤及维生素C(vitamin C,VC)对此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 观察DMF染毒及VC干预后心肌细胞及核形态改变;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DMF染毒不同时间、特定浓度DMF合并不同浓度VC干预后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变化.结果 DMF染毒后细胞及核形态出现不同程度异常,低浓度VC干预后有所改善;100、140、180、220、250 mM DMF染毒24h,100、140、180、200、220 mM DMF染毒48 h,100、125、140、180、200 mM DMF染毒72 h后,同时间不同剂量染毒,细胞ROS、T-AO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剂量不同时间染毒,细胞ROS、T-AO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S:24 h:F=5 763.00,P<0.001;48 h:F=5 861.00,P<0.001;72 h:F =9 188.00,P<0.001;T-AOC:24 h:F=6.25,P=0.004;48 h:F=11.48,P<0.001;72 h:F=14.13,P<0.001).VC (0.025、0.05、0.10、0.25 mM)干预后ROS、T-AOC水平与对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氧化损伤可能是DMF发挥毒性的重要机制;低剂量VC可缓解DMF产生的氧化损伤,对细胞产生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0.
<正>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者锁骨下静脉等深静脉[1]。PICC操作简便且安全,导管留置时间长,能够减少对患者反复进行静脉穿刺从而接受长期输液的痛苦,因此PICC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实用。然而,PICC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危险,尤其是导管脱入静脉内,这是PICC置管术最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