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表现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其外科手术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气管肿瘤的CT表现,并对其图像进行VR、MPR和CTVE后处理。结果:①7例肿瘤均位于主支气管,表现为突入气管腔的类圆形、椭圆形肿块2例,不规则分叶状肿块3例;管壁局部不规则增厚2例。增强扫描肿瘤不同程度强化。4例浸润邻近组织;3例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1例出现阻塞性肺不张。②MPR矢状位图像可沿气管长轴观察肿块与气管壁的关系,判断肿块距气管隆突的距离。VR可显示肿瘤基底的范围和光滑度等情况;可从三维角度观察肿块与气管壁连接的形态。CTVE可以从不同角度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肿瘤表面情况及气管狭窄程度。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气管肿瘤的检出和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CT静脉造影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静脉造影(CT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例CVST患者行脑CTV检查,在工作站处理获得二维和三维血管重建图像。结果窦腔内充盈缺损在CTV横断层图像上表现为"空三角征"。16例中11例为多发性CVST,其中8例以上矢状窦受累为主,3例以横窦受累为主;5例为单一静脉窦受累,其中2例为上矢状窦、2例为直窦、1例为下矢状窦。16例二维或三维重建图像均可见静脉窦不规则狭窄或闭塞,静脉属支不同程度扩张。11例出现脑水肿,6例出现脑梗死,4例发生脑出血。结论CTV对CVST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双源CT静脉造影(CTV)显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与上矢状窦关系、显示中央沟静脉和代偿回流静脉情况,从而为神经外科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方法 32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行脑CTV检查,在工作站重建三维图像,术前判断肿瘤与静脉窦关系、显示中央沟静脉和代偿回流静脉并与术中情况对照.结果 根据CTV显示的窦腔狭窄程度,将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分为三型:Ⅰ型,瘤体与一侧静脉窦壁外层附着,静脉窦壁正常或轻度受压,窦腔通畅;Ⅱ型,肿瘤沿静脉窦壁生长,窦壁不规则增厚,窦腔变窄但尚通畅;Ⅲ型,瘤体长人静脉窦内或跨越生长,静脉窦腔内形成充盈缺损,窦腔闭塞,同时有静脉侧支循环建立.本组Ⅰ型8例,Ⅱ型15例,Ⅲ型9例.术中观察到代偿扩张的浅静脉以及肿瘤与中央沟静脉、上矢状窦的关系均与CTV结果相符.本组无术后严重神经功能受损和死亡病例.结论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前行CTV检查可以明确肿瘤部位、矢状窦阻塞程度及引流静脉代偿情况,为手术人路的选择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在全切肿瘤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最佳冠状位扫描方式和成像效果。方法:对106例门诊患者行鼻腔及鼻窦冠状位3mm薄层扫描,56例采用标准冠状位扫描,50例采用冠状倾斜位扫描,将所有图像均进行多平面(MPR)及三维(3D)重建。结果:冠状倾斜位薄层扫描对钩突、中鼻甲、筛泡、半月裂、筛漏斗的显示情况与薄层标准冠状位扫描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额窦引流通道的显示优于标准冠状位薄层扫描(P<0.05)。结论:螺旋CT冠状倾斜位薄层扫描能全面显示OMC的结构,尤其能良好显示额窦的引流通道,是显示OMC的最佳扫描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正常胸、腰椎体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标准值。方法 对2016年8—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名正常体检者进行前瞻性胸、腰椎双源双能量CT扫描,按年龄、性别分为<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以及≥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4组各50人。在虚拟去钙技术下,测量获得T3~L5各椎体的骨髓CT值,再根据测得的各椎体的骨髓CT值的相近程度分成T3~T5、T6~T9、T10~L1、L2~L5 4部分并取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上述测量参数在不同年龄分组及性别分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45岁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9.00±10.62)HU、(-35.81±12.36)HU,均高于≥45岁组的(-41.67±17.16)HU、(-44.81±14.35)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6、-4.746,P值均<0.01)。<45岁女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7.76±9.55)HU、(-37.56±9.05)HU,均分别高于≥45岁女性组的(-37.80±15.97)HU、(-45.45±14.0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8、3.339,P值均<0.01);<45岁男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30.73±12.16)HU、(-33.91±14.64)HU,均分别高于≥45岁男性组的(-46.07±17.42)HU、(-44.68±14.8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5、3.653,P值均<0.05);<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4,P<0.05);<45岁组和≥45岁组的男、女性间腰椎的骨髓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对象胸、腰椎体的骨髓CT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463、-0.402,P值均<0.01)。对于T3~T5、T6~T9、T10~L1、L2~L5 4段椎体平均骨髓CT值而言,<45岁组的各段骨髓CT值均高于≥45岁组的骨髓CT值(P值均<0.01);不同性别间比较,仅≥45岁组的T6~T9、T10~L1椎体节段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7、-2.326,P值均<0.05)。本组检测者CT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4.53~18.79(8.73±2.98)mGy和117.34~1678.42(421.53±230.85)mGy·cm,有效辐射剂量为(6.35±3.43) mSv。结论 正常人胸、腰椎双源双能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CT值较为稳定,可为椎体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的量化标准值,且其辐射剂量值并未增加甚至降低。  相似文献   
6.
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各种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特征。方法分析5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表现,总结MRI影像特征。结果灰质异位23例,脑裂畸形12例,多小脑回9例,巨脑回5例,无脑回1例。脑灰质异位MR表现为皮质下,白质区,侧脑室室管膜下结节状、团块状或带状病灶,在所有序列上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同。脑裂畸形表现为大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边缘衬有灰质。多小脑回畸形表现为脑回增多、细小而浅。巨脑回畸形表现为脑回增宽,灰质增厚,白质变薄。无脑回畸形表现为大脑半球呈肾形,正常脑沟和脑回消失,皮质增厚,白质变薄。结论MRI是诊断神经元移行异常的最佳影像方法。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大动脉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诊断大动脉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大动脉炎的14例患者进行MSCT血管成像,扫描范围自颈2椎体水平至耻骨联合水平,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组、血管内镜及血管分析,充分显示受累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 14例患者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管腔狭窄具有向心性的特点,部分伴狭窄后扩张。按管腔情况包括狭窄-阻塞型8例,混合型6例。重组图像结合轴面图像观察,可以清晰显示受累大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的狭窄程度或闭塞情况以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依据Lupi-Herrea分类法包括Ⅰ型5例,Ⅱ型2例,Ⅲ型6例,Ⅳ型1例,CT结果均与其临床表现相符。结论 MSCT血管成像同时显示大动脉炎的管腔情况和管壁改变,后者对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此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1P MRS技术评估肝硬化对骨骼肌代谢的影响。方法分别对35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大腿后方骨骼肌进行单体素31P MRS扫描,计算骨骼肌细胞内pH值(pHi)、磷酸单酯(PME)、磷酸双酯(PDE)、无机磷(Pi)、磷酸肌酸(PCr)、γ ATP、β ATP、α ATP、Pi/ATP、PCr/ATP、PCr/PME、PCr/PDE、PCr/Pi、PME/ATP、PME/PDE、PME/Pi、PDE/ATP、PDE/Pi等指标。分析肝硬化及其分级对骨骼肌31P MRS指标的影响。结果肝硬化组骨骼肌的PME、PCr、β ATP、PME/PDE及Pcr/PDE均大于正常对照组,而PDE/ATP则相反(P<0.05)。在Child Pugh分级A、B、C级患者骨骼肌的pHi分别为7.18±0.10、7.20±0.10、7.41±0.0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1, F=4.629);PME/PDE分别为0.57±0.26、0.68±0.24、1.16±0.24,也存在明显差异(P=0.047, F=4.254),而其余代谢物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1P MRS可以对肝硬化患者骨骼肌的异常代谢进行无创评估,骨骼肌pHi及PME/PDE随肝硬化Child Pugh分级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CT(HRCT)最大密度投影(MIP)对正常听骨链的观察,探讨其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听骨链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136耳)患者进行HRCT扫描,自由模式分别沿各听小骨长轴行多平面重组,对重组图像行MIP重建,正常耳观察听骨链的结构形态,病变耳观察听骨链破坏情况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54侧正常耳的听小骨MIP显示了听小骨的细微结构,还反映了听小骨之间的关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82耳,MIP图像显示胆脂瘤型中耳炎41耳,39耳有听骨破坏,肉芽肿型中耳炎25耳,5耳有听骨破坏,单纯化脓性中耳炎16耳,未见骨质破坏。术中见胆脂瘤型中耳炎39耳骨质破坏,肉芽肿型中耳炎6耳有骨质破坏,单纯型无骨质破坏。结论:HRCT通过MIP可以清晰地显示正常听骨链及其空间结构,与轴位及冠状位图像相结合可以提高术前对听骨链病变的诊断率,有助于手术方式的制定。  相似文献   
10.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最佳重建时相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重建时相。方法:对40例临床诊断或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利用原始数据分别在每个R波前300ms、400ms、500ms、600ms处进行图像重建,得出不同重建时相的横断面图像,然后在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T)等方法的重建,评价不同重建时相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图像质量等级及显示的节段数。结果:左冠状动脉主干在各个时相均显示良好,左前降支最佳重建时相为R波前400ms及500ms处,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R波前400ms处。结论:选择最佳时相进行图像重建可以最大限度减轻心脏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