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4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骨检测实验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人工听骨赝复物传音功能进行评价的客观方法。方法:用两块圆形的弹性膜来分别代替鼓膜和卵圆窗,两膜之间放置人工听骨,在人工外耳道侧给予纯音刺激,同时记录其声强,在卵圆窗膜处用激光测振仪测量卵圆窗膜的振动速度,通过比较振动速度的大小来比较人工听骨的传音特性。结果:模型“感觉阈曲线”和正常人听阈曲线对比,两者走势基本相同。结论:中耳机械模型是检验人工听骨传音特性并进行人工听骨赝复物客观评价理想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MDCT在术前耳硬化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为耳硬化症、且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病例共18例,采集的数据传输到4.1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18例共36耳显示异常:单独前庭窗异常18耳,表现为前庭窗扩大或狭小,周围骨质密度降低或镫骨底板板密度增高;前庭窗及蜗窗同时受累共8耳;主要累及耳蜗周围迷路骨质10耳,表现为耳蜗骨迷路边缘不整,呈条片状密度减低或双环征。MPR交互重建充分显示了所有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形态:其中3耳为颈静脉球高位。结论:MDCT可以正确显示耳硬化症病灶的细微改变,提供详细的术前诊断信息;结合MPR技术可全面观察病变范围,并充分显示颞骨内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和形态。对于手术方案的设计、防止手术并发症和提高疗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尽管大量的研究揭示了各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在慢性鼻-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却表明阻断或封闭某些炎性介质或细胞因子并不能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目的,近年的研究发现,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变应性鼻炎中、丝裂原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的活化与各种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随着社会的逐渐老龄化,老年性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本篇综述旨在探讨老年性聋的最新发病机制、治疗及干预等,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方法在Pubmed,Web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搜索老年性耳聋致病机制、预防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系统分析、归纳总结。结果本文共引用了41篇文献资料,发现目前认为老年性耳聋的发病与线粒体代谢、慢性炎症等存在相关性,防治老年性聋可从抗衰老、抗炎、音乐训练等方面入手。结论虽然目前在老年性耳聋的发病机制、防治方面已取得很多成就,但仍任重道远;老年性聋的相关基因研究仍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自体块状皮质骨:自体块状皮质骨具有刚性的板层状结构,毛细血管的含量较低,因此移植后很难维持具有活性的成骨细胞或骨祖细胞,致密的矿化基质导致血管重建和长入的速度相对缓慢,但其空间维持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其中含有的成骨细胞和生长因子对骨再生起促进作用,是骨移植材料的“金标准”。 Onlay植骨:于两侧下颌外斜线处取长方形皮质骨块,在上颌左侧骨缺损区植入皮质骨块,右侧骨缺损区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 背景:自体骨有骨传导、骨诱导及骨生成的特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移植后无排斥反应。但关于自体骨块移植后的骨块是完全被吸收替代?还是能保留细胞活性长期存留?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皮质骨移植后改建再生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 方法:6只健康比格犬麻醉后拔除两侧上颌前磨牙,并去除颊侧宽约10 mm、长约15 mm、厚度约2 mm的骨板,建立上颌骨缺损模型,在双侧下颌骨体颊侧切取相应大小的块状皮质骨并修整边缘。在上颌骨缺损区移植皮质骨块,一侧为单纯块状皮质骨移植,另一侧在块状皮质骨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分别于骨移植后3,6个月取材,进行大体观测和组织学观察,分析移植骨块的吸收率、移植骨中的细胞存活率。实验方案经大连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可见移植骨块体积逐渐缩小,边缘圆钝,与基骨结合稳固;②6个月时全部种植体脱落;硬组织磨片可见移植骨块与基骨间存在新生骨连接;6个月时移植骨骨陷窝孔隙率明显低于3个月,移植骨吸收率显著高于3个月(均P < 0.05);③结果说明,块状皮质骨移植后,能够与受植区基骨发生骨结合,其内部的骨细胞部分保持活力,随着愈合期延长,新生骨细胞的比例增加,移植骨块的体积逐渐变小。皮质骨移植同期种植后移植物吸收明显,种植体骨结合不良。 ORCID: 0000-0001-5201-9377(王宁)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专家指出,噪声、外伤、药物是造成听力损伤致聋的三大主要原因,耳鸣则是提示听力损伤的重要信号。只要做到以下几点,你就能预防多数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人工听骨赝复物传音功能进行评价的客观方法,以及钛金属人工听骨赝复物不同质量和不同顶盘面积在中耳机械模型中对传音功能的影响。方法用两块圆形的弹性膜分别代替鼓膜和前庭窗,两膜之间放置人工听骨,在人工外耳道侧给予纯音刺激,同时记录其声强,在前庭窗膜处用激光测振仪测量前庭窗膜的振动速度,通过比较振动速度的大小来比较人工听骨的传音特性;将质量不同和面积不同的2组钛人工听骨分别安放于中耳机械模型中测量其传音特性。结果模型感觉阈曲线和正常人听阈曲线对比,两者走势基本相同。钛听骨顶盘面积较小的听骨在1500-4000Hz其传音特性优于顶盘面积较大的听骨;质量小的听骨在高频区传音好,质量大的听骨在低频区传音比较好,但总体上质量小的听骨传音特性较好。结论中耳机械模型是检验人工听骨传音特性并进行人工听骨赝复物客观评价的理想工具之一;钛人工听骨的质量和顶盘的面积对其传音特性均有影响,在设计人工听骨时或手术要同时考虑到质量和顶盘面积对传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国产与进口西替利嗪片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西替利嗪片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常年性变应性鼻炎203 例,国产组111 例( 男性59 例,女性52例,年龄36 a ±s 7 a) ,进口组92 例( 男性52 例,女性40 例,年龄39 a±9 a) , 分别给予国产与进口西替利嗪片10 mg , po ,qd,7 d 为一个疗程,共1 ~2个疗程。结果:有效率国产组为86 % ,进口组为87 % ( P> 0 .05) , 显效时间分别为2 .5 d ±1 .3 d 及2 .4 d ±1 .2 d( P> 0 .05) ; 不良反应发生率国产组为18 % ,进口组为15 % ,( P> 0 .05) 。结论:国产西替利嗪片在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进口西替利嗪片相近。  相似文献   
9.
胃癌耐药细胞特异表达新基因的部分cDNA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多药耐药(multipledrgresistance,MDR)相关基因。方法:应用差异显示技术,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系及其长春新硷耐药细胞(SGC7901VCR)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差异显示。结果:得到3个长春新硷耐药细胞特有的差异条带的cDNA克隆,命名为VRF1,VRF2与VRF3。RNA打点杂交证实,VRF1可在人胃癌SGC7901细胞中的长春新硷耐药细胞中特异表达,而在人胃癌非耐药的SGC7901细胞中不表达,可能与SGC7901肿瘤细胞耐药性产生有一定的关系。VRF2与VRF3为无差异的假阳性条带,本实验未对其做进一步地研究。结论:经序列测定分析,VRF1未在GenBank数据库中发现其同源序列,证实为一种新的基因序列。VRF1为3′端的非编码区序列,并有一个加尾信号AATAA。该序列已被GenBank数据库收录,编号为AI0026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模型大鼠的痛行为学与腰段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A组(模型组):于胫骨骨髓腔内注射10μl前列腺癌细胞;B组[氟代柠檬酸(FCA)处理组]:建立模型后2周,鞘内单次注射氟代柠檬酸;C组(对照组):左侧后肢胫骨注射10/μl Hanks液.术后1、3、5、 7、 10、14、21d检测大鼠后肢足底机械性触诱发痛[测定大鼠足底缩爪阈值(PWT)]和热痛敏[测定大鼠对热刺激的反应潜伏期(HRL)],对部分动物进行灌流固定,取大鼠模型侧后肢胫骨,HE染色观察骨结构的破坏情况.并取脊髓L4-L6节段,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及活化情况.结果 C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机械性触诱发痛和热痛敏无显著差异;在术后的前7d,与C组大鼠相比,A、B组PW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0d起A、B组大鼠的PWT低于C组.给予FCA后2d(术后第14天),B组PWT显著高于A组,但随着时间的延长,B组PWT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大鼠后肢胫骨HE染色可见术后14d时A组胫骨骨小梁广泛破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组大鼠术后各时间点胶质细胞活化水平无显著差异,A组和B组大鼠在术后的前7d与C组大鼠相比无显著差异,此后A组大鼠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持续升高,而B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维持在较低的活化水平.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水平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痛模型大鼠痛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