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尺骨冠状突骨折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中连  沈海琦  刘燚 《中国骨伤》2009,22(5):359-360
尺骨冠状突是尺骨半月关节面前端的骨突,为肱肌副附着点.可阻止尺骨向后脱位,防止肘关节过度屈曲,对维护肘关节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1].当高处坠落或摔倒时,肘关节过伸,暴力沿尺骨向上传导,冠状突与肱骨滑车相撞而骨折.此外,肱肌急剧收缩亦可造成冠状突骨折.成人口J伴肘关节脱位,青少年可伴尺骨鹰嘴、桡骨小头及髁部骨折,这些并发骨折亦应相应处理,选择适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3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应用膝关节后内侧倒"L"形切口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结果:33例患者进行了6~36个月,平均20个月的随访,X线检查结果表明所有骨折均顺利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5个月。Lysholm评分结果表明,优26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没有关节感染、骨折块移位、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膝后内侧倒"L"形切口结合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方法简单,固定可靠,效果复好。  相似文献   
3.
肱骨髁间骨折是肘关节的一种严重损伤,好发于青壮年,临床上治疗较为困难,术后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和肘关节功能障碍。2005年6月~2010年6月笔者采用经尺骨鹰嘴V型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6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15~58岁,平均32岁。  相似文献   
4.
距骨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损伤所致,临床并不多见,占足部骨折的3%~6%。由于距骨传导全身体重至足部,其关节面占距骨表面60%~70%,血液供应较差,处理不当容易出现骨不连、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2006年6月-2011年6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研究,探讨制备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合理性及稳定性;并对临床上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的供区及受区术后恢复情况等进行随访,评价其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6 例中国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记录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的数目、分布、部分层面血管外径及各段血管长度;同时对16 例口腔鳞癌术后缺损患者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重建,皮瓣面积 3 cm×4 cm~6 cm×8 cm。术后随访12 个月,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受区臃肿度,供区功能恢复,术后吞咽及语言功能情况。结果: 6 例下肢标本共测量记录到腓肠内侧动脉穿支14 条,平均 2.3 条。小腿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平均距腘皱褶下缘(9.15±4.05)cm, 距后正中线(2.82±0.91)cm,源动脉起始处外径平均为(2.11±0.17)mm。血管蒂总长度平均为(12.61±3.15)cm;16 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2 例发生血管危象并部分坏死,2 例失访(术后随访 10~47 个月,平均 24 个月)。2例皮瓣移植发生血管危象伴部分坏死病例未纳入随访。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存活率较高,供区影响小,组织量适中,受区外形不臃肿,质地、弹性良好,吞咽、语言功能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穿支数目及分布稳定,血管蒂长度及管径完全满足游离皮瓣移植要求,供区影响小,组织量适中,皮瓣受区不臃肿。结合其解剖稳定性,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中小型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6.
两种根管治疗方法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管治疗术是目前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保存患牙的重要手段,其疗效肯定,文献报道治愈率达96%[1]。根管治疗疼痛的发生是临床医生关注的并发症。本文通过运用一次法和多次法分别对106颗患牙进行根管治疗,并观察其术后疼痛反应,评价两种根管治疗术的临床效果,现报告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06~2011-12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36例Pilon骨折,从术后并发症情况、骨折愈合率患、愈合时间及踝关节功能等方面,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随访4~24个月,术后3例切口皮肤边缘坏死、不愈合,经过换药等对症治疗愈合,1例切口感染、皮肤全层坏死骨外露,经清创换药及皮瓣转移愈合,无骨折不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5.2周,采用Mazur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定,优18例,良13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6.1%。结论: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采用臀大肌肌皮瓣联合真皮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10年9月,收治骶尾部褥疮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22~79岁,平均56岁。病程5个月~7年。创面直径为4~12 cm,平均7 cm;周围均伴有1~4 cm潜行腔隙。褥疮按照四度分类法:Ⅲ度8例,Ⅳ度25例。术中切取大小为8 cm×5 cm~13 cm×9 cm的臀大肌肌皮瓣旋转修复创面,并切去肌皮瓣远端表皮,形成真皮皮瓣填塞于潜行腔隙内。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术后2例出现皮瓣远端水肿,1例负压引流失效,均经对症治疗后创面愈合。其余患者皮瓣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1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4例复发,1例局部炎症复发;其余26例患者无复发,皮瓣愈合良好。结论采用臀大肌肌皮瓣联合真皮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皮瓣成活率高、耐磨,复发率低的优点,是修复骶尾部褥疮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模型间接测量法评价前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嵴骨量及软组织量的变化。方法 纳入29名患者共32颗符合拔牙适应症的前牙,实验处理组牙拔除术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生物膜(海奥)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对照组行常规拔牙术后未予特殊处理。全部患者拔牙术前取石膏模型,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CBCT并再次取石膏模型,通过CBCT和模型测量对比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及软组织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 通过CBCT测量结果对比,牙槽骨高度在唇侧和腭侧牙槽骨的高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后实验处理组唇侧和腭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16.31± 0.94mm和18.61 ± 1.10mm,牙槽骨宽度在根长的20%、70%测量值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4.43 ± 0.32mm和4.79 ± 0.37mm,但在根长50%处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组织高度在上颌牙龈缘最高点及下颌牙龈缘最低点处对照组(9.26 ± 0.40 mm)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但在近中龈乳头、远中龈乳头处软组织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前牙拔牙同期进行位点保存术处理,对拔牙后牙槽嵴高度、宽度和牙龈软组织的保存均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CC)中瞬时受体势M(TRPM)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的变化,以探究ACC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RPM在培养的ACC-2细胞及ACC组织中的表达,采用方差分析,利用OriginPro 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C-2细胞和ACC组织中TRPM7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TRPM7蛋白表达量经灰度值分析,正常腮腺组织为0.42±0.044,多形性腺瘤组织为0.413±0.085,而腺样囊性癌组织为0.85±0.04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ACC中TRPM表达水平的增高可能是ACC发病的组织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