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3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各种心脑血管事件(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卒中等)仍然是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血小板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事件的2级预防中。经过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得到的数据显示,阿司匹林大约能减少25%的心脑血管事件复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流室系统定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特性进行研究,对其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作用进行探讨。资  料资料 研究对象: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组的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1],全部病例均经头部CT或MRI证实,并计算出梗塞体积,起病在24小时内,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SSS评分),共26例,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7±103)岁。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诊断:(1)高血压病史≥5年;(2)年龄≥55岁;(3)全部病例经B超或彩色duplex探查证实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分叉部有动脉…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颅内动脉瘤及并发症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 对76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采用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回顾性分析发生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 76例动脉瘤患者发生并发症8例,占10.5%.其中动脉痉挛3例,弹簧圈提前解脱1例,弹簧圈脱落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1周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 正确理解并发症发生机制和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是控制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关键.恰当的处理可避免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对小儿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2例临床拟诊为癫痫患儿进行4~8h视频脑电图监测,其中包括清醒、睡眠期记录;分析临床发作和异常放电的关系,异常放电出现的时相。结果监测到临床发作并且同步异常放电者23例,仅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者53例,两者共76例(76/102,74.51%)结合病史确定为癫痫,其中局灶性52例(52/76,68.42%),睡眠中出现55例(55/76,72.37%)。10例(10/102,9.80%)临床发作但无同步异常放电,判定为非癫性发作。结论视频脑电图可提高儿童癫痫诊断的正确率,有助于癫痫的定位,部分剥夺睡眠有助于癫痫样放电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不同类型的脑梗死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头颅CT或MRI结果将188例脑梗死患者分成四个亚组:皮层梗死组(CI),皮层下梗死组(SCI),椎-基底动脉支配区梗死组(VBAI)及心源性脑栓塞组(CEI),用彩色多勒超声(彩超)对各型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可能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30%的CI组患者,10%CEI患者,6.9%VBAI患者  相似文献   
6.
刘盈盈  易兴阳  王淳  张标  林静 《西部医学》2019,31(6):883-888
【摘要】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COX)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将2013年2月~2015年11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头颅CT和MRI检查确诊的29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组(VP)94例、稳定斑块组(SP)74例和无斑块组(NP)131例;同时再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T)108例和非内膜增厚组(NT)191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质谱分析测定基因多态性,包括前列腺素合酶1(PTGS1 rs1236913)、前列腺素H合酶2(PTGS2 rs689466)、血栓素A2合酶(TBXAS1 rs2267679、rs41708、rs194149)、前列腺素E合酶(PTGES2 rs6478818)、环前列腺素合成酶(PTGIS rs5602、rs5629)。结果 在易损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之间TBXAS1 rs194149 GG基因型(P=00281),PTGIS rs5602 CT基因型(P=00319)存在显著差异。内膜增厚组和非内膜增厚组之间PTGS2 rs689466 GG基因型(P=00216)显示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TGIS的AA基因型(P=00308,OR:0275,95%CI:0079~0955)和PTGS2的AG+ GG基因型(P=00065,OR:2162,95%CI:1232~3795)是内膜增厚的破坏性因素。结论 COX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脑梗死的发病率存在相关性,PTGIS和PTGS2基因多态性与内膜增厚脑卒中患者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以及其在预防脑梗死患者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622例脑梗死患者分成阿司匹林治疗组与辛伐他汀治疗组,辛伐他汀治疗组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每晚1次。随访观察6~36月,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12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内动脉斑块和狭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根据随机分组,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和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无差异(P>0.05),312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在随访期复发61例(19.6%),而辛伐他汀组仅有32例(10.3%)复发,两组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及斑块的超声病理分型等方面的比较,均无差异,治疗后辛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以及软斑和溃疡斑块的发生率则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脑梗死复发率,辛伐他汀可能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而起到降低脑梗死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多模CT的区域软脑膜侧支评估(rLMC)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体积及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该院首次发病≤6h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脑CT排除出血性病变,采用rLMC分级,分为2个区域: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区和大脑后动脉(PCA)-MCA区.软脑膜动脉分级应用6分量表,CTA侧支评分为两个区域的总分(0~10分).入院3d内在头颅MR常规序列基础上加做DWI序列,明确梗死体积、是否合并出血转化.入院后10~14 d或患者病情加重时复查常规CT,了解是否有出血性转化.结果 不同rLMC分级评分组卒中家族史、冠心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LMC分级评分与脑梗死体积呈显著负相关(γ=-0.735,P<0.001).不同rLMC分级评分组在梗死体积、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和颅内高密度灶(PCH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卒中家族史、血糖、入院时NIHSS评分是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结论 rLMC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体积、出血转化呈显著负相关,可有效反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并分析其干预措施。方法325例脑梗死患者于入院当天起每晚顿服拜阿司匹林200 mg,7~10 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MAR),筛选出阿司匹林抵抗、半反应者98例(随机分为3组,A组改用氯吡格雷,B组改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组继续服用拜阿司匹林)和敏感者227例(续服拜阿司匹林)。10 d后复查MAR。结果与同组调整前比较,A组调整后花生四烯酸( AA)诱导MAR升高,二磷酸腺苷(ADP)诱导MAR降低(P均<0.05);与同组调整前比较,B组调整后AA诱导、ADP诱导MAR均降低(P均<0.05)。结论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发生率高,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10.
早泄是指男性性功能障碍,性交时失去控制射精能力,在阴茎插入阴道前或插入后不久就射精。2003年9月~2004年8月笔者采用自拟逍遥固精汤治疗心因性早泄68例,并与赛乐特片(盐酸帕罗西汀薄膜衣片)治疗57例对照观察,疗效良好。1一般资料共观察125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所有病例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