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F—FDG PET在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诊断和准确的临床分期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存率的关键,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在判断胸部病灶性质和病变范围时存在很大局限性,已不能满足临床对肺癌精确分期的需要。以18^F-FDG为示踪剂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在NSCLC中的应用已受到广泛的关注。现综述PET对肺内孤立性结节或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以及对NSCLC纵隔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检出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三种阈值下勾画非小细胞肺癌PET图像靶区及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不同阈值对18FDG PET-CT图像中非小细胞肺癌靶区勾画及放疗计划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CT图像上原发灶边界清楚的、呼吸动度≤5 mm的非小细胞肺癌8例,注射18FDG后1 h行PET扫描并以CT图像作衰减校正.以CT图像勾画的大体肿瘤体积(GTVCT)为标准,比较PET图像上用3种阈值条件[即肿瘤内最大像素值的42%(42%Imax(total))、本底平均像素值+肿瘤内最大像素值与本底平均像素值的差值的20%(Iback+20%Imax-back(max))和本底平均像素值+肿瘤内每层最大像素值与本底平均像素值的差值的20%(Iback+20%Imax-back(slice))]勾画的GTV(计为GTV42%、GTV20%max和GTV20%slice)与GTVCT差异及对GTVCT覆盖率的差异.以GTVCT、GTV42%、GTV20%max、GTV20%slice三维外放1 cm为计划靶体积,分别计为PTVCT、PTV42%、PTV20%max、PTV20%slice.对不同PTV设计三维适形放疗计划,并均给予靶区剂量66 Gy分33次6.6周完成.比较以不同PTV设计的计划中,PTVCT内接受<95%处方剂量的体积(VPTV)及肺V20,并推算可能产生的TCP和肺NTCP的差异.结果 GTV42%、GTV20%max、GTV20%slice与GTVCT的中位体积差分别为-54.1%,-21.5%和5.3%,三者对GTVCT的覆盖率中位数分别为45.9%、78.0%和95.3%(F=57.50,P<0.01).以不同PTV设计放疗计划时,PTV42%的中位VPTV为7.5%,由此可能导致TCP中位下降1%.PTV20%max和PTV20%slice的中位VPTV分别为1.3%和0.0%,其TCP与PTVCT的相似,与PTV42%的不同.三者的肺V20和肺NTCP与PTVCT的相似.结论 层面化阈值条件Iback+20%Imax-back(slice)可能是PET图像用于肺癌靶区勾画的较准确阈值,该阈值不依赖于预先由CT提供的肿瘤体积信息,可望用于伴有肺不张的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区勾画.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中药青地合剂在食管癌放疗中的减毒增效作用。方法食管癌病人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均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野或4野,DT 60~64Gy/(6.0~6.2)周(30~32次)。治疗组从放疗开始给予青地合剂125mL,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思密达3g+维生素B121mg,每日3次。观察两组病人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的时间、反应程度、持续时间及放疗的近期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2级以上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9.5%和68.4%(χ2=6.408,P<0.05),食管炎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7d和13d(t=3.754,P<0.05),放疗有效率分别为94.7%和81.6%(uc=5.653,P<0.05)。结论青地合剂具有良好的防治放射性食管炎的作用,还可能增加放射敏感性,提高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体外建立人胃癌细胞多药耐药模型,研究多药耐药机制及三氧化二砷(As2O3)对其逆转耐药作用。方法采用阿霉素(ADM)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建立人胃癌多药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MTT法检测SGC7901/ADM细胞对ADM、长春新碱(VCR)、紫杉醇(TAX)的敏感性及As2O3对其逆转耐药倍数,免疫细胞化学法(PV法)检测细胞P-糖蛋白(P-gp)、Caspase3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SGC7901/ADM细胞对ADM、VCR和TAX均耐药,耐药倍数分别是7.49、7.56及5.33。在As2O3作用48h后,3种抗癌药物对SGC7901/ADM细胞生长抑制50%时的浓度(IC50)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F=169.766-1 199.812,q=6.86-70.40,P〈0.01);耐药细胞经As2O3及环孢素A(CsA)作用后,P-gp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有显著性(F=42.870,q=7.70-21.50,P〈0.01);As2O3高浓度组细胞中Caspase3表达上调,差异有显著性(F=7.220,q=6.63,P〈0.05)。As2O3作用组SGC7901/ADM细胞凋亡率随As2O3浓度增加而增加(F=1 986.63,q=21.23-95.08,P〈0.05)。结论 SGC7901/ADM细胞具有多药耐药性,As2O3可逆转其耐药,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区域及规律,初步探讨术后放疗范围。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胃癌术后复发的22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复发区域与肿瘤原发部位的关系。结果胃癌原发部位不同,其术后复发区域不完全相同,22例胃底贲门部癌腹膜后淋巴结复发20例,局部复发4例;54例胃体部癌腹膜后淋巴结复发40例,局部复发4例;144例胃窦部癌腹膜后淋巴结复发110例,肝脏转移48例。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放疗靶区应包括腹膜后淋巴结引流区。  相似文献   
6.
对纵隔淋巴结进行选择性的预防照射(ENI),即射野包括原发灶、同侧(有时包括对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有时甚至包括锁骨上淋巴结,曾经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性放疗的标准设野方式。但近年来的临床研究显示,ENI放疗增加了肺、食管、心脏和脊髓等胸腔内重要脏器的放射受量,可能增大治疗副作用;若进行淋巴引流区域预防性放疗,肿瘤区域放疗剂量很难提高到65 Gy以上,而65 Gy放疗剂量理论上推测仅能控制直径为1 cm大小的肿瘤;从放疗失败表型看,若仅行累及野放疗,只有0~6%的病人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博宁联合^153Sm-EDTMP治疗恶性肿瘤多发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恶性肿瘤多发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6例,分别接受^153Sm-EDTMP单独或与博宁联合治疗。结果:联合组疼痛总缓解率(CR+PR)为93.8%,单用组为62.5%。骨病灶控制总有效率(CR+PR)联合组56.3%,单用组为18.8%,联合组疗效优于单用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毒副作用。结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肿瘤^18F-FDG摄取的MTV在肠型胃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NAC前后均行^18F-FDGPET/CT检查的41例肠型胃癌患者(男28例,女13例),根据术后病理分级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化疗前后的原发灶SUVmax减少率、MTV减少率与病理分级的关系进行Spearman分析,利用ROC曲线分析比较MTV减少率、SUVmax减少率预测病理学反应的效能。同时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利用x^2检验比较以传统影像学为基础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0与PET/CTMTV减少率预测NAC后病理学反应的准确性。结果41例患者中,有效组20例,无效组21例。化疗前后SUVmax减少率、MTV减少率与病理分级的r分别为0.434和0.763(均P〈0.01),预测病理学反应的AUC分别为0.789和0.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4,P〈0.05)。以MTV减少率49.4%为评价化疗有效的阈值,其预测病理学反应灵敏度为90.0%(18/20),特异性为90.5%(19/21),准确性高于RECIST1.0[90.2%(37/41)和80.5%(33/41);x^2=7.14,P〈0.05]。结论在FDG摄取的胃癌患者中,^18F-FDGPET/CT可用于NAC治疗反应的评价。MTV可作为评价治疗反应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博宁联合153Sm EDTMP治疗恶性肿瘤多发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恶性肿瘤多发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16例 ,分别接受153Sm EDTMP单独或与博宁联合治疗。结果 :联合组疼痛总缓解率 (CR PR)为 93 8% ,单用组为 62 5% ,骨病灶控制总有效率 (CR PR)联合组56 3% ,单用组为 18 8% ,联合组疗效优于单用组 (P <0 0 5) ,两组均无严重的毒副作用。结论 :博宁联合153Sm EDTMP是目前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多发骨转移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氟脱氧葡萄糖γ-相机型PET(hPET)显像与常规检查相结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分期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治疗策略和放疗靶区的影响。方法 49例经病理证实初治的NSCLC、有完整病史、体检和临床分期检查者进入研究。在做hPET前根据病史、临床检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进行临床分期并制定一治疗方案。hPET检查后结合其结果重新进行临床分期,再制定一治疗方案,比较在有和没有hPET、参与的情况下的临床分期差别以及分期改变对治疗决策的影响,并比较其中伴肺不张者Cr和hPET所显示原发肿瘤体积的差异。结果 49例中hPET检查前准备行根治性治疗22例,姑息性治疗27例。hPET检查后36.7%(18/49)临床分期有改变,其中分期上升5例,下降13例。36.7%(18/49)治疗决策有变化。对伴肺不张者hPET图像显示肿瘤体积比CT所显示的肿瘤体积平均小17.7%。结论 hPET的参与显著影响了NSCLC的临床分期和治疗策略的确定。对伴肺不张者,hPET有望鉴别肺不张和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