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改进后的CTU、IVU 检查方法在小儿泌尿系统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经过超声筛查,需采用CTU及IVU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患儿分为两组,即传统组和改进组。传统组采取传统CTU、IVU两次检查;改进组采取改进后的CTU +IVU检查。结果两组诊断符合率均为100%,传统组两种检查分两次进行,造影剂使用两次,CTU三期扫描;改进组两种检查1次进行,造影剂使用1次,CTU一期扫描,该组患儿接受CT辐射剂量较传统方法降低约2/3,造影剂用量减少1/2。结论 CTU、IVU是小儿泌尿系统疾病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对检查技术的改进,在保证诊断准确性的前提下,降低了造影剂用量,减少了CT辐射剂量,减少了检查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2037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空气灌肠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分析总结2037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和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的诊治效果。结果 2037例均以肠套叠四大症状(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中两个或以上为主要表现,X线监视下低压空气灌肠诊断、空气灌肠治疗和手法推挤按摩整复成功1972例,成功率为96.8%,未复位65例(占3.2%)。穿孔2例(占0.98‰)。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空气灌肠及手法按摩整复治疗明显提高小儿急性肠套叠整复率;空气灌肠是肠套叠诊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无水乙醇联合泡沫硬化治疗体表静脉畸形(VM)患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DSA引导下无水乙醇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的42例体表VM患儿,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共行79次硬化治疗,平均每例(1.1±0.2)次;总有效率97.62%(41/42)。79例次硬化治疗中,24例次术后疼痛明显,65例次术后病灶明显肿胀;12例次术后低热,对症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1例次术后局部坏死,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瘢痕愈合;未发生过敏、异位栓塞及肺动脉高压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无水乙醇联合泡沫硬化治疗儿童体表V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hilips 16层螺旋CT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并与心脏超声检查比较。方法:对10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了术前CT造影检查;选择非离子型370碘造影剂,注射部位首选足背浅静脉,其次为右手背静脉,再次为左手背静脉或头皮静脉[1]。结果:10例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其中包括肺动静脉畸形4例均合并其他复杂畸形;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例合并ASD/VSD/PDA;肺静脉异位引流4例,4例合并ASD,2例合并PDA,1例合并共同A干;法洛四联症3例,2例合并PDA,1例合并ASD/肺A-V畸形,1例合并右锁骨下A迷走/右位主A弓;主动脉缩窄1例合并PDA/肺A-V畸形。结论:对于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伴有心外血管畸形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6层螺旋CT造影检查是首选检查方法。此检查方法简便易行,无创伤,为临床提供的信息量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儿童肠重复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肠重复畸形CT表现。结果本组20例肠重复畸形中,位于胃底部1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1例,回肠13例,升结肠及降结肠各1例,膀胱1例。19例病变位于肠系膜侧,1例位于系膜对侧。1例病变与升结肠间可见细蒂相连呈憩室型改变,1例与降结肠伴行呈管状,余18例均为囊肿型。1例合并畸胎瘤,1例合并肠套叠,3例合并肠扭转。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结合后处理三重建技术,可对儿童肠重复畸形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67例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HMD)又称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IRDS),临床上多见于未成熟儿,生后短期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及呼吸衰竭。病理上以肺泡、肺泡壁及细支气管管壁上附着嗜伊红膜为其特征,故得名。由于现代女性瘦身、剖宫产及社会因素致使早产儿、低体重儿在临床上有相对增多趋势。而ICU病房的设立使患儿抢救存活率显著提高。现就我院接诊67例NHMD的X线胸片及临床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在儿童神经管发育畸形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产前接受神经系统功能检查的546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超声和MRI检查;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下神经管畸形儿童判定结果、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以及各自诊断信息。结果本组546例共检出59例儿童存在神经管发育畸形,且均经手术证实。其中二种方法检出结果一致52例,7例不符,以手术结果为标准,MRI检查符合率98.72%,诊断特异性为98.99%,敏感性为95.92%,漏诊率为4.08%,误诊率为1.01%。59例畸形儿主要分布在新生儿~12岁,其中50例经手术缓解,9例死亡。结论 MRI在诊断儿童神经管发育畸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能清晰显示脊柱软组织区及脊髓栓系各组织情况,为确保下一代健康,儿童在接受常规超声检查的同时再接受MRI检查,以便深入了解神经管畸形程度、评估脂肪瘤范围,为临床麻醉及手术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幼儿颈胸部淋巴管畸形介入硬化治疗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回顾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共确诊治疗29例婴幼儿颈胸部淋巴管畸形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19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3个月龄,治疗前行超声、CT或MRI诊断为淋巴管畸形,并根据检查结果对淋巴管畸形予以分型,明确与周围血管及重要器官毗邻关系。术中抽取囊液为淡黄色或血色,注入平阳霉素(或博莱霉素),在DSA透视和/或超声引导下,使药物在瘤体内均匀的扩散,完成硬化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并根据硬化效果决定是否行多次硬化治疗。结果介入硬化治疗小儿体表淋巴管畸形的总体有效率为100%。本组29例患儿,其中11例大囊型淋巴管畸形患儿行一次介入硬化治疗;13例患儿行两次介入硬化治疗;4例行三次介入硬化治疗,均达到治愈标准。1例行六次介入硬化治疗后瘤体缩小至30%,治疗有效。17例患儿术后局部肿胀,3例出现术后发热,分别给予对症处理。本组均未出现肺炎样病变和肺部纤维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儿颈胸部淋巴管畸形介入硬化治疗有效、安全,注射药物存留在囊腔内,术后药物持续作用于病灶时间长且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常儿童嗅球的磁共振扫描序列及体积测量方法 ,初步建立正常儿童嗅球体积的参考范围.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地对120例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及徐州市儿童医院体检儿童病例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4组,其中男童60例,女童60例,所有儿童均使用GE DISCOVERY MR7503.0 T磁共振冠状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f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