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结节型肺隐球菌病(PC)患者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福建省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PC患者2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54.77±7.93)岁。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显像,分析结节的数目、大小、分布、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结节征象。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同组别结节征象的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 ① 22例PC患者的PET/CT显像共发现235个结节,18F-FDG代谢增高结节130个,SUVmax(3.5±2.9)与直径[(0.9±0.5) cm]呈正相关(r=0.702,P=0.000)。② 结节分布以右肺(57.4%,135/235)、下叶(64.3%,151/235)、肺野外带或胸膜下(80.0%,188/235)多见。③ 9例免疫功能受损宿主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7±4.7)高于13例非免疫功能受损宿主(3.0±2.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1,P=0.011);前者(17.5%,10/57)的宽基底贴胸膜征象高于后者(6.2%,11/178),而后者(25.3%,45/178)的晕征高于前者(10.5%,6/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911、4.628,P=0.005、0.031)。④ 单个肺叶受累和多个肺叶受累的患者各为11例,前者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6±3.4)高于后者(3.2±2.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2,P=0.016);前者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的比例均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911、47.022、17.395,均P<0.01)。⑤ 误诊和正确诊断的患者各为11例,前者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0±4.6)高于后者(3.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25,P=0.106);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出现的比例前者均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570、35.951、5.720,均P<0.05);后者(26.2%,50/191)晕征的比例高于前者(2.3%,1/4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7,P=0.000)。 结论 结节型PC患者PET/CT显像的SUVmax与直径呈正相关。晕征是诊断的可靠征象。对于单个肺叶受累者,类肿瘤征象及18F-FDG代谢增高的表现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2.
ADC值对颅内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鉴别诊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ADC值在颅内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颅内淋巴瘤和16例高级别胶质瘤(WHO胶质瘤分级:Ⅲ-Ⅳ级)行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和DWI成像,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表现。感兴趣区(ROI)置于病灶在增强T1WI上明显强化且在ADC图上呈相对低信号部分,取病灶的最低ADC值,另外对同一病例以相同大小ROI置于对侧正常脑白质区测量三个ADC值,取其平均值。相对ADC值(rADC)取病灶最低ADC值与对侧正常白质区平均ADC值的比值。然后对淋巴瘤组和高级别胶质瘤组病例的ADC值和rADC值分别经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淋巴瘤多发10例,单发5例,DWI图上15例病灶均见高信号,ADC图上均呈低信号,rADC1为100%。高级别胶质瘤单发15例,多发1例,DWI图上11例病灶见高信号,另5例未见明显高信号,ADC图上11例病灶见低信号,另5未见明显低信号,rADC1为69%。结论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ADC值和r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WI结合常规MRI形态学表现有助于颅内淋巴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影像检查对中枢神经细胞瘤术前诊断和术后随访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对中枢神经细胞瘤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术前CT及MRI影像资料,并对术后CT/MRI随访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栗本组6例肿瘤位于侧脑室内并附于透明隔上,1例肿瘸位于四脑室内,CT平扫肿瘤呈混杂密度,4例见明显钙化影。MRI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呈轻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7例术后早期CT检查均可发现术腔出血情况及肿瘤切除范围,后期复查可更加明确显示肿瘤是否残留。结论CT、MRI检查对中枢神经细胞瘤术前诊断提供依据,并可作为术后疗效评估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CTA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及CTA影像资料。结果:7例肿瘤均位于幕上脑外。6个肿块呈分叶状,1个肿块呈椭圆形。CT平扫3例表现为等密度,4例呈不均匀等低密度,边界清晰,5例伴邻近脑实质低密度水肿带;CT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增强,5例肿块内见多发纡曲、增粗的血管影。4例CTA均直观显示其内部及周围明显纡曲、扩张的供血动脉。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CT平扫表现与脑膜瘤相似,但CTA表现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例1 男,27岁.发现枕后肿块1年,伴右额颢部持续性胀痛.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无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全身系统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附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6例颅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影像资料。结果6例中累及左侧顶骨及硬膜2例,双侧顶骨及大脑镰后部1例,额骨及硬膜1例,右侧颅骨及右侧脑膜1例,枕骨、天幕及幕上下凸面脑膜1例。3例CT检查表现为局限性颅骨内外软组织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后较明显强化;MRI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4例增强后病灶显著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4例相邻的脑实质见中度水肿带,6例颅骨改变均较轻微,CT骨窗位上呈虫蚀样改变,颅骨外形尚完整,MRI上仅表现为局限性颅骨信号减低,术前4例误诊为脑膜瘤。结论颅骨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易与脑膜瘤相混淆,颅骨改变轻微可能提示恶性淋巴瘤,但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HL)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HL患者化疗后的18F-FDG PET-CT图像资料,最终结果经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并与治疗后单纯C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四格表x2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 ①31例患者共发现病灶145处,其中恶性94处、良性51处.18F-FDG PET-CT评价HL治疗效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7.87%、94.12%、96.84%、96.00%和96.55%,均明显优于单纯CT检查(x2=9.83、13.49、11.50、11.69、22.58,P均<0.05).②31例患者经PET-CT显像后,16例(51.61%)更改治疗方案.结论 18F-FDG PET-CT是HL疗效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8 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胃肠间质瘤(GIST)良恶性鉴别及其治疗后复发监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GIST患者,共行28例次18F-FDG符合线路显像.13例术前显像,9例术后显像,9例中2例临床予药物治疗过程中分别行4次显像.用ROI技术计算良恶性病变/正常组织放射性比值(T/B).术前良恶性病例组间T/B比较采用两样本比较t检验,并将T/B与GIST危险度分级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13例术前显像呈高摄取者10例(T/B>2.0),低摄取3例(T/B≤2.0);病理检查证实:18F-FDG高摄取10例均为恶性(高度或中度危险),低摄取良性3例(极低或低危险度).恶性组患者T/B为5.050±2.315,与良性患者的1.533±0.50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64,P<0.001);T/B与GIST危险度分级间存在相关性(r=0.819,P<0.01);9例术后显像者复发或转移5例,FDG均呈高摄取,T/B均>2.2.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原发GIST良恶性的鉴别及治疗后复发或转移灶的监测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7岁,于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3~4次/日,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伴有头晕,时有轻微头胀痛感,按胃炎治疗无明显改善.1个月前出现行走不稳,足间距增宽,并渐出现记忆力下降、健忘,无肢体麻木、无力及口角歪斜等症状.体检:神志清楚,双眼视乳头水肿,站立不稳,闭目难立征阳性,余神经体征检查均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并与增强CT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方法 胸段食管鳞癌患者54例,术前一周内行18F-FDG PET/CT和增强CT扫描,术后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显像方法对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不同短径范围的诊断准确率。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四格表χ2检验。 结果 手术共切取肿大淋巴结186枚,均经病理证实,其中淋巴结转移77枚,18F-FDG 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77.9%(60/77)、95.4%(104/109)和88.2%(164/186),增强CT分别为40.3%(31/77)、75.2%(82/109)和60.8%(113/186),二者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4、15.77和36.77,P均 < 0.01)。对于短径>5 mm(5~10 mm及≥10 mm)的淋巴结,18F-FDG PET/CT诊断的准确率高于增强CT,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和26.47,P均 < 0.01);对于短径≤5 mm的淋巴结,二者间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 结论 18F-FDG PET/CT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短径>5 mm的淋巴结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