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淋巴管肌瘤病(LAM)合并乳糜性胸、腹腔积液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合并乳糜性胸、腹腔积液的LAM患者的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及CT资料,其中15例行胸导管探查,18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20例LAM均合并不同程度的乳糜性胸腔积液,其中8例合并乳糜性腹腔积液.DLG显示20例LAM腹膜后及髂淋巴管均不同程度扩张,并5例向对侧返流.DLG直观显示14例胸导管出口受阻,其中13例行胸导管探查证实梗阻存在,并行胸导管梗阻解除术,1例胸、腹腔积液完全消失,12例减少或趋于稳定.6例胸导管部分于DLG未见明确显示,其中2例为胸导管结扎术后,1例行髂外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后腹腔积液好转;其余4例中2例行胸导管探查证实出口受阻,行胸导管出口梗阻解除术后胸、腹腔积液减少;另2例未行胸导管探查,行髂外或下肢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后腹腔积液减少.结论 DLG及CT成像可为LAM合并乳糜性胸、腹腔积液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巨大气管支气管症也称Mounier-Küh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疾病,笔者在6年来进行的肺癌低剂量筛查过程中,发现4例该病患者,结合文献并应用多层CT低剂量扫描并后处理技术,评价巨大气管支气管症,以提高对该病影像学改变的认识。方法 4例巨大气管支气管症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7~97岁。采用GELightSpeedVCT扫描机,准直器宽度0.625mm×64层。扫描覆盖整个胸腔,行深吸气末屏气扫描,参数120kV,40mA,记录X线的有效剂量。后处理包括双侧主支气管轴位重建、多平面重建、最小密度投影、容积再现三维重建,仿真支气管镜。测量气管、双侧主支气管的矢状径、冠状径及横截面积。①双侧主支气管轴位重建:以轴位薄层重建图像为基础,以气管隆嵴平面气管正中为原点行三维立体旋转,分别以左、右主支气管主干为长轴,垂直于长轴做主支气管的轴位重建,层厚0.7mm,间距0.7mm,得到主支气管的轴位薄层图象。②气管、主支气管的径线和面积测量:测量气管径线的窗位选取气道内气体与气道周围软组织CT值的平均值,即气道内气体和纵隔软组织CT值和的1/2,窗宽覆盖气道内气体与气道周围软组织的CT值是选取窗位-480HU,窗宽1040HU 确定气管边界,测量胸内气管最大管腔的矢状径和冠状径。③所测径线位置的确定:通过容积再现三维重建图像观察胸内气管最大管腔平面所在的位置,确定其在轴位薄层重建图像上的相应位置。④横截面积的测量:由CT机内预装的计算机自动跟踪程序进行测量。结果 4 例中,气管横径30.1~42.4 mm,横截面积445.1~1241.0mm2;右主支气管横径为14.5~28.4mm,横截面积209.6~396.9mm2;左主支气管横径为14.3~22.3mm,横截面积125.8~324.4mm2;多发气管憩室2例。低剂量扫描的有效剂量0.59~0.70mSv,平均0.68mSv,与常规胸部CT比较,降低了93.3%。结论 多层CT低剂量扫描并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诊断巨大气管支气管症,并大大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正常小儿中脑导水管区脑脊液流速、流量。方法应用MRI对15例健康小儿志愿者行中脑导水管区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成像(Cine PC MRI),测量并计算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收缩期最大流速(MSV)、舒张期最大流速(MDV)、平均流率(AFR)及1个心动周期脑脊液搏动量(SV)、净流量(NV)。比较不同性别之间各参数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正常小儿MSV和MDV分别为(-3.73±0.81)cm/s及(3.72±1.09)cm/s,AFR为(7.61±2.84)ml/min;1个心动周期的SV及NV分别为(40.53±13.89)μl及(-8.89±5.09)μl。各参数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MRI对正常小儿中脑导水管区脑脊液流速、流量正常值,为进一步定量分析小儿导水管区脑脊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在胸导管末端探查术治疗淋巴管肌瘤病(LAM)合并乳糜胸术式选择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34例LAM合并乳糜胸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性核素99Tcm-右旋糖酐(DX)淋巴显像和CT淋巴管造影(CTL)检查。根据99Tcm-DX淋巴显像对胸导管分型:Ⅰ型为异常浓聚型;Ⅱ型为异位引流型;Ⅲ型为未显影或一过性显影型,Ⅰ型和Ⅱ型为胸导管异常。根据CTL对胸导管分型:Ⅰ型为扩张型;Ⅱ型为末端梗阻型;Ⅲ型为主干缩窄型;Ⅳ型为异位引流型;Ⅴ型为未显示型。以Ⅰ~Ⅳ型为胸导管异常。评价2种方法显示胸导管病变的一致性。结果 99Tcm-DX淋巴显像显示Ⅰ型17例,Ⅱ型3例,Ⅲ型14例。58.82%(20/34)的LAM合并乳糜胸病例存在胸导管病变。CTL显示Ⅰ型15例,Ⅱ型3例,Ⅲ型5例,Ⅳ型2例,Ⅴ型9例,73.53%(25/34)的LAM合并乳糜胸病例存在胸导管病变。2种方法显示胸导管是否存在病变的一致性较好(Kappa=0.679)。CTL胸导管分型中,Ⅰ型和Ⅱ型多采用胸导管—静脉吻合术或胸导管末端松解术解除梗阻,Ⅲ型多采用胸导管末端压迫带/粘连松解术解除梗阻,Ⅳ型根据胸导管异常回流路径来选择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Ⅴ型多采取保守治疗。结论 CTL优于99Tcm-DX淋巴显像,能准确显示胸导管的病变情况,为胸导管末端探查术治疗LAM合并乳糜胸的术式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CT低剂量技术对主支气管动态扫描的优势、作用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多排CT对34例健康成人行深吸气、深呼气末屏气扫描,覆盖整个中央气道,用120 kV,60 mA,5 mm层厚连续扫描,骨重建算法,1.25 mm连续薄层重建.以薄层图像为基础行三维立体重建,垂直于主支气管中轴做主支气管的轴位重建.全窗宽中点窗位法测量主支气管的各径线值.结果 深呼气末,左主支气管气道狭窄为(23.1±10.9)%(男)、(25.1±10.9)%(女).右主支气管气道狭窄为(25.1±10.6)%(男)、(20.4±8.7)%(女).吸气末主支气管呈圆形、卵圆形,呼气末呈后壁变平或轻度前弓形、甚至半月形.结论 低剂量动态CT是评价主支气管生理病理、结构量化改变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MSCT低剂量扫描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巨大气管支气管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巨大气管支气管症患者的64层CT扫描资料。扫描覆盖整个胸腔,于深吸气末屏气扫描,参数120 kV,40 mA,记录X线有效剂量。后处理包括双侧主支气管轴位重建、MPR、MinIP、VR及CT仿真支气管镜(CTVB)。测量气管、双侧主支气管的矢状径、冠状径及横截面积。结果 4例患者中,最大管腔平面气管矢状径为20.2~37.8 mm、冠状径30.1~42.4 mm、横截面积445.1~1241.0 mm2;右主支气管最大管腔平面的矢状径为13.1~18.9 mm、冠状径为14.5~28.4 mm、横截面积209.6~396.9 mm2;左主支气管最大管腔平面的矢状径为10.7~19.6 mm、冠状径为14.3~22.3 mm、横截面积125.8~324.4 mm2;多发气管憩室2例。低剂量扫描的有效剂量为每次0.59~0.70 mSv(平均0.68 mSv),与常规胸部CT比较降低 93.33%。结论 多层CT低剂量扫描并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显示巨大气管支气管症的形态学改变,并大大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淋巴管肌瘤病(LAM)和肝硬化相关乳糜腹淋巴循环异常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LAM相关乳糜腹和22例肝硬化相关乳糜腹的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和CT淋巴管成像(CTL)资料,比较两组的淋巴循环异常影像特征.结果 与肝硬化相关乳糜腹相比,LAM相关乳糜腹更易出现造影对侧髂腰部的对比剂异常反流(68....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磁共振相位对比电影成像(Cine PC MRI)对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后瘘口区脑脊液流动情况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对15例因中脑导水管狭窄或闭塞行ETV的病人,行Cine PC MRI检查(研究组),并选择15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瘘口区脑脊液流动情况,测量并计算瘘口区的收缩期最大流速(MSV)、舒张期最大流速(MDV)、平均流率(AFR)及1个心动周期脑脊液搏动量(SV)、净流量(NV);并对两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瘘口区脑脊液流动表现为与对照组导水管区相似的双向搏动。研究组脑脊液进入收缩期时间点为(35.52±10.26)%,对照组为(24.47±7.64)%;研究组脑脊液达到MSV时间点为(54.89±12.8)%,对照组为(42.95±10.88)%;研究组SV为(121.27±75.97)μl,对照组为(41.77±20.05)μl;研究组AFR为(20.79±10.16)ml/min,对照组为(7.28±2.42)ml/min;以上参数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脑脊液收缩期占心动周期的百分比、MSV及MD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