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行TACE术的透视时间。方法 对120例首次行TACE术的肝癌患者,按照体位及入路途径不同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0例。A组左上臂外展,经左侧桡动脉途径穿刺;B组左手置于左侧腹股沟处,经左侧桡动脉途径穿刺;C组经右侧桡动脉途径;D组经右侧股动脉途径。记录手术中插管至腹腔干的透视时间、总的透视时间。比较4组间差异。结果 插管至腹腔干透视时间分别为A组(47.47±36.12) s,B组(53.57±21.32) s,C组(76.03±45.22) s,D组(40.30±28.30) s,差异具统计学(P=0.001)。总透视时间分别为A组(740.20±486.04) s、B组(732.67±409.35) s、C组(784.60±271.54) s、D组(759.94±425.82)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结论 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行TACE术在总的透视时间上均无差异,经右侧桡动脉途径插管至腹腔干所需透视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确定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评价脊柱肿瘤血供与DSA染色的相关性.方法 40例诊断为脊柱肿瘤的患者在行栓塞术前作MR检查.根据血管造影表现,肿瘤分为富血供组、中等血供组和乏血供组.通过对肿瘤强化区域的感兴趣区(ROI)分析,应用常规MR的强化程度和DCE-MRI参数评价肿瘤血供.结果 40例肿瘤分为乏血供组(16例)、中等血供组(12例)和富血供组(12例).MRI强化程度在乏血供组和富血供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DCE-MRI在两组间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相对于MRI强化程度,DCE-MRI参数与DSA的关系更加密切.RSlopemax临界值为1.325时预测乏血供肿瘤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最高,分别为100%和87.5%,而临界值为1.85时用于预测富血供肿瘤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最高,分别为100%和96.4%.结论 与常规MRI相比,DCE-MRI可以更准确地评价脊柱肿瘤血供,而且显示与DSA更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静脉开口大小和心房内嵴宽度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38例房颤患者应用GE LightSpeed VCT进行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和仿真内窥镜测量四个肺静脉开口内径和心房内嵴的宽度,接受Carto-Merge技术指导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门诊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内,有19例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包括16例房性早搏(简称房早),8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7例心房扑动,14例房颤。3个月内出现与未出现各种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肺静脉开口面积均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早期有短阵房速或房颤的患者左右两侧肺静脉间嵴的宽度都明显大于无短阵房速或房颤的患者(P<0.05)。术后有房早的患者的左心耳与左侧肺静脉间嵴的宽度明显大于无房早者(P<0.05)。结论Carto-Merge技术指导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手术后3个月的各种房性心律失常,与肺静脉开口基本无关,而左心耳与左侧肺静脉间嵴的宽度与术后早期房早有关,左右两侧肺静脉间嵴的宽度与术后早期短阵房速和房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透视引导下由内而外拉出式(Pull-type-PRG)经皮胃造瘘术和常规由外而内推入式(Push-type-PRG)经皮胃造瘘术的临床结果和并发症。方法 2002年—2010年共253例病人行透视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从放射报告、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3T MR动脉自旋标记和动态增强技术测量肾脏血流量的可行性和两者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研究获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19名健康志愿者(7名女性,12名男性;年龄25~68岁)入组,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3T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术与支架植入在治疗严重的下肢缺血重度病变中的临床效果和成功率。材料与方法本试验为伦理委员会批准的随机前瞻性研究。对88例严重下肢缺血病人的131个病变行经皮球囊扩张术或支架植入  相似文献   
7.
CT三维重建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解剖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方法描述并测量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的解剖形态。方法30例在三维标测技术下行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心脏扫描,三维重建后描述肺静脉解剖形态学特点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左上肺静脉最大径(24.30±4.54)mm、最小径(17.76±4.24)mm;左下肺静脉最大径(19.10±4.45)mm、最小径(12.27±3.52)mm;右上肺静脉最大径(22.99±5.04)mm、最小径(16.19±4.87)mm;右下肺静脉最大径(18.63±4.60)mm、最小径(14.46±3.48)mm。左肺静脉间嵴:前缘(14.78±3.86)mm、中部(7.20±1.42)mm、后缘(14.94±3.82)mm;右肺静脉间嵴:前缘(15.86±5.14)mm、中部(7.91±3.35)mm、后缘(18.73±5.55)mm。左心耳与左肺静脉间嵴上缘、中部、下缘分别为(19.12±4.98)mm、(7.74±3.30)mm、(17.92±5.14)mm。结论CT三维重建图像能够真实反映肺静脉前庭的解剖结构,可作为术前了解肺静脉前庭的方法之一;肺静脉前庭结构个体差异大,术前须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左心房(LA)内血栓脱落导致的脑卒中,有研究证实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90%~100%的血栓来源于左心耳(LAA).近年来房颤导管消融术和封堵术是房颤治疗方面的重要进展,术中涉及LAA及其邻近结构,应用超声心动图及术中造影的方法,无法立体再现其解剖结构并实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方法描述并测量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肺静脉与邻近解剖的关系。方法30例在三维标测技术下行环肺静脉左房线性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术前应用CT进行心脏扫描,二维平面测量肺动脉、上腔静脉、食管与左房-肺静脉的距离,三维重建后描述其解剖形态及与左房-肺静脉的位置关系。结果肺动脉与左房顶壁平均最小距离:3.95±3.33mm。上腔静脉与右上肺静脉平均最小距离:2.00±1.31mm,两者距离与右上肺静脉口二维平面径线及三维重建后静脉口最大径呈负相关。食管与左房后壁上缘、中部、下缘的距离分别为1.49±0.72,1.24±0.62,2.48±1.34mm。结论三维重建图像可真实反映左房-肺静脉与邻近结构的位置关系及距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常规DSA为参照标准,评价64层CTA对外周血管疾病病人狭窄-闭塞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指导。材料与方法研究方案获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共212例有症状的外周血管疾病病人分别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