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性质医消灵是复方含氯消毒剂,为白色粉末,带有香味。可溶于水,溶解度为5%。粉末盛装于棕色玻璃瓶或双层塑料袋中,室温下贮存1年半以上,有效氯含量与杀菌效果均不下降。其溶液兼有洗涤与杀菌作用,杀菌速度较快。0.5%溶液于室温可保存4天不失效。该液腐蚀性较低,金属器械只要完全浸泡在溶液中可不生锈。消毒效果在16—18℃下用0.1%溶液浸泡10分钟,可杀灭布片上绿脓杆菌、白色葡萄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99.9%以上,用0.5%溶液浸泡10  相似文献   
2.
目的:完善参附强心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人参、大黄、桑白皮进行鉴别,并对乌头碱进行限量检查。结果:薄层色谱中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乌头碱含量在规定范围之内。结论:本方法可行、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参附强心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正>血清药理学是日本学者田代真一在1984年第一届和汉医学会上首次提出[1],指在动物经口服给药一段时间后采血,分离血清,用此含药血清进行体外药理实验的一种实验方法,它为科学地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理论[2]。1997年以王喜军为代表的科学研究者将中药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与理论方法引入中国医药研究领域,中药血清药理学方面的研究随之开展起来。血清药理学较中药直接作用于体外实  相似文献   
4.
抗真菌新药环吡酮胺具有结构新、抗菌谱广、毒性小等特点。它与目前常用的咪唑类抗真菌药的结构完全不同,优于国内其它同类药物,是国家医药总局确定的八五期间重点开发研究的国家级新药。它不仅抗真菌活性显著,还对各种革兰氏阳性及革兰氏阴性细菌及支原体、衣原体、毛滴虫等也都有抑制作用,尤其对使皮肤角化的真菌有高效,该药具有较高的治疗指数。该药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增添了抗真菌药新品种。为广大军民皮肤病及甲癣病患者解除病痛。我们经过不断的摸索、考察与完善,建立了一套实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工艺路线,成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犬连续口服复方萘酚喹的毒性剂量、损伤的靶器官、可逆性及安全剂量范围。方法 :给比格犬口服复方萘酚喹 1 7.5 ,87.5或 1 4 0mg/(kg·d) ,每天 1次 ,连服 1 4d。给药结束后 ,各组活杀 2 /3,留 1 /3继续观察2 8d。观测了临床症状和生理指标 ,血液学 8项、血生化 1 3项、尿 8项、心电图、眼底、骨髓和组织病理学。结果 :主要毒性反应见于 1 4 0mg/(kg·d)组 ,给药后 5 /6只犬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部分动物出现阵发性抽搐 ,几分钟后自行缓解。该组给药后GOT ,GPT明显升高 ,心电图Q_T间期延长 ,骨髓红系受到抑制 ,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细胞损伤明显。 87.5mg/(kg·d)组各种毒性反应均较大剂量组轻 ,所有毒性反应于停药后自行恢复。 1 7.5mg/(kg·d)组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1 4 0mg/(kg·d)为重度中毒剂量 ,87.5mg/(kg·d)为中度中毒剂量 ,1 7.5mg/(kg·d)为安全剂量。毒性靶器官是肝脏和骨髓 ,损伤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6.
优唑霜是我所研制的一个治疗皮肤真菌病的新复方,本文报告优唑霜的局部毒性。 家兔皮肤急性刺激试验,6只家兔敷用优唑霜后,局部皮肤均未见红斑、水肿、24和72小时两次观察得分为0,优唑霜对家兔完整或破损皮肤均无刺激作用。 家兔皮肤多次剌激试验,4只家免连续14天敷用优唑霜,多次皮肤剌激指数<30,病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通过治疗头皮撕脱伤将治疗的过程回顾分析。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12例头皮撕脱伤的患者,通过中厚皮移植的患者是5例,行显微外科技术修复的患者4例,大网膜移植植皮2例,术后恢复效果满意。结果根据患者头皮撕脱伤的情况选择手术方法。结论头皮撕脱伤有多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76例,随机将其中的38例患儿实施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SPN)给予治疗,另外38例患儿实施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给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实施SPN、SPR治疗的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近期改善率分别是59.09%、46.15%,下肢运动功能近期改善率分别是78%、76.47%;上肢运动功能远期改善率分别是86.36%、61.54%,下肢运动功能远期改善率分别是85.19%、84.31%;上肢的痉挛改善率分别是77.27%、76.92%,下肢的痉挛改善率分别是96.30%、94.12%。结论神经外科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肯定、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CAS(CAS组,28例)和CEA(CEA组,31例)治疗59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分析两种术式治疗后7 d内脑部、心血管及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7 d内CAS组9例(32.1%)出现脑部并发症,3例(10.7%)出现心血管并发症,5例(17.8%)出现局部并发症;CEA组2例(6.45%)出现脑部并发症,2例(6.45%)出现心血管并发症,4例(12.9%)出现局部并发症;CAS组患者脑部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2,P=0.011);但两组心血管、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CEA仍是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