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颅内动脉瘤及并发症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 对76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采用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回顾性分析发生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 76例动脉瘤患者发生并发症8例,占10.5%.其中动脉痉挛3例,弹簧圈提前解脱1例,弹簧圈脱落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1周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 正确理解并发症发生机制和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是控制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关键.恰当的处理可避免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支架治疗消化道恶性梗阻和食管-支气管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71例消化道恶性梗阻和食管-支气管瘘患者采用永久性部分覆膜镍钛合金内支架治疗,全部病例均在DSA监视下经口或肛门将支架置放于梗阻或瘘口部位,术前术后均做造影对照,根据进食进水和排便情况评价疗效。结果上消化道支架置入后恢复饮食,饮水后无呛咳62例(96.9%);乙状结肠和直肠支架置入后肠梗阻症状均即刻解除;术后支架移位2例(2.8%);再狭窄2例(2.8%);声音嘶哑1例(1.4%);胸部剧烈疼痛2例(2.8%),轻度疼痛12例(16.9%);大出血1例(1.4%),经相应处理后全部好转。结论永久性部分覆膜镍钛合金内支架置入术是消化道恶性梗阻和食管-支气管瘘的有效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GDC栓塞治疗的12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126例中完全闭塞106例(110个),占84.13%:闭塞达90%以上19例(20个),占15.08%:死亡1例,占0.79%。共出现并发症22例,发生率为17.46%。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弹簧圈脱出4例,过度栓塞2例,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1例,载瘤动脉血栓形成4例,血管痉挛4例,术后穿刺点出血2例。结论准确测量瘤体、瘤颈的比值,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尽量做到致密栓塞,合理应用肝素和抗凝剂等综合措施,对有效地预防和减少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部位消化道梗阻的内支架治疗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消化道梗阻的内支架治疗特点与对策。方法消化道恶性梗阻63例采用71枚内支架治疗,全部使用永久性部分带膜镍钛合金支架,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视下经口或肛门将支架置于梗阻部位,预扩张和后扩张分别为6例和3例,术前术后均做造影对照,根据进食和排便情况评价疗效,并做临床随访3~24个月,平均11个月。结果单次成功放置支架60例;胃窦部、十二指肠空肠曲及乙状结肠首次操作失败再次置入支架各1例。56例上消化道支架置入后恢复饮食47例,7例乙状结肠和直肠支架置入后肠梗阻症状即刻解除;8例食管-支气管瘘置入食管支架后瘘管完全封堵;1例残胃-纵隔-支气管瘘置入支气管支架后轻度呛咳,3周后瘘口基本闭塞。出现剧烈疼痛1例,轻度疼痛12例,大出血1例,支架移位2例,术后再狭窄2例,声音嘶哑1例。结论部分带膜镍钛合金支架置入术是消化道恶性梗阻和食管一支气管瘘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对不同部位消化道恶性梗阻均应区别对待,必须使用相应的材料和操作方法,以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支架置入术,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动脉狭窄率50%~70%7例,70%~80例,80%~95%1例;狭窄长度1.0~2.0cm14例,2.1~3.0cm12例,3.1~3.5cm1例。结果:27例在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均成功实施,残余狭窄均在10%以下。4例球囊扩张时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4例出现暂时性心率减慢,3例出现血压下降。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无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手段,不仅使狭窄段血流速度恢复,而且能明显改善远端脑组织低灌注现象,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破裂后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相关并发症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破裂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 68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采用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术中对动脉痉挛采用经微导管灌注罂粟碱或球囊扩张解痉:对弹簧圈堵塞载瘤动脉采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对动脉瘤破裂采用中和肝素继续栓塞;对动脉血栓形成采用栓塞后经微导管灌注r-tPA溶栓. 结果 68例中出现并发症8例,占11.77%.其中大脑中动脉广泛性痉挛1例,出现脑梗死,轻度偏瘫;局限性痉挛2例,治疗后无后遗症;弹簧圈部分进入大脑中动脉1例,治疗后无脑梗死;弹簧圈脱落脑梗死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继续栓塞无不良后果;术后1周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血栓形成大面积脑梗死偏瘫1例. 结论 清楚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助于栓塞的成功;合理选择弹簧圈规格及熟练掌握操作技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术中及时妥当处理并发症可明显改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血栓的机械性祛栓结合药物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OASIS导管流变溶栓和Amplatz血栓消融导管(Amplatz Thrombectomy Device,ATD)浸软溶栓结合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或尿激酶(UK)药物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对18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急诊OASIS导管流变溶栓(12例)或ATD导管浸软溶栓(6例)术,对远端小血管残留血栓给予rt-PA溶栓2例,UK溶栓7例,对4例5处髂股动脉狭窄段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或支架成形辅助治疗。其中髂动脉3例,股动脉13例,腘动脉1例,股动脉、腘动脉、胫前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广泛血栓形成1例。结果:18例机械性祛栓技术实施成功率100%,其中14例术中处理后立即完全再通;4例术后留置导管继续溶栓3~5天达到完全再通。其中4例5处动脉狭窄段采用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平均复通率95%,临床表现好转率100%。全部病例均经DSA、B超及临床随访1~45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无血管穿孔并发症和截肢病例,溶栓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采用OASIS导管和ATD导管机械性祛栓结合rt-PA或UK药物溶栓治疗能够快速地祛除下肢动脉血栓,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用PTA和支架辅助治疗可有效地解除动脉狭窄,防止血栓再形成,避免截肢。  相似文献   
8.
高位胆道恶性梗阻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管汇合处恶性梗阻经皮肝穿刺内支架置入操作难点与对策.方法 对23例高位胆道恶性梗阻病人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放及内外引流术(PTBD).分别观察介入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血清胆红素下降情况,随访胆道支架维持通畅时间和病人生存期.结果 23例首次介入成功22例,占95.65%;21例总胆红素明显下降(下降百分比>60%),2例无效(下降百分比<10%);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明显下降,平均18 d恢复正常.术后发热2例(38℃),胆道出血1例,右上腹部疼痛6例,穿刺点周围局限性腹膜炎1例,GPT升高3例,经止血抗炎护肝对症治疗后2~5 d后症状消失;引流管滑脱1例;无大出血、胆汁瘘等严重并发症.全组平均生存期8.5个月.结论 肝管汇合处恶性梗阻支架置放操作难度大,导丝通过梗阻段是关键,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町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6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联合介入治疗过程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包括整体护理方法、专科护理方法、急救护理方法.观察护理结果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治愈31例、显效26例、改善6例.治疗过程穿刺点渗血16例,肺栓塞2例,脑出血1例.结论 综合护理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病人最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介入材料与技术的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首选方法。多采用经股动脉途径直接栓塞瘘口并力求保持颈内动脉通畅。但由于瘘口的大小及其与颈内动脉的角度不同等原因,部分病例并不能成功,而导致同侧颈内动脉闭塞。为保证颈内动脉通畅,可采用静脉途径栓塞海绵窦及瘘口,现就笔者采用眼上静脉途径治疗TCCF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