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5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旅游区院前急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旅游区院前急救模式。方法:对266例院急救病例进行分类处理。结果:占前三位疾病是外伤、中毒、心脑血管疾病,除8例死亡外,全部转送院内诊治。结论: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关键环节,关系到院内进一步急救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动脉狭窄引起的血管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近2年来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的血管性眩晕60例与100例非眩晕症状的椎动脉横轴位图像;分别测量其椎动脉的直径作对比分析。结果:在60例中,左侧椎动脉狭窄20例、直径狭小平均值为1.8mm,右侧椎动脉狭窄40例,直径狭小平均值为1.6mm。100例非眩晕症状椎动脉测量数据:左侧椎动脉直径平均值为2.9mm,右侧椎动脉直径平均值为2.5mm。结论:椎动脉直径在1.8mm以下,血管的信号减弱,即可提示狭窄的存在。MRA是诊断本症的一项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其图像的清晰度可与传统的血管造影类似,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脑炎型脑囊虫病的脑脊液(CSF)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临床极易误诊。我科于2001年11月收治了1例,现将该例患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患者男,19岁,傣族,间断发热伴双下肢活动障碍4个月,加重8天,2001年11月1日入住我院骨科。入院时,T38.8℃、R22次/min、P92次/min,神智清楚,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双下肢肌力“0”  相似文献   
4.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自发性气胸起病急,病情重,症状、体征不典型,往往因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而掩盖气胸的症状和体征,给气胸的诊治带来一定困难,患者需抽气或闭式引流方能缓解病情。我院近12年来收治该类患者16例,死亡2例,现将有关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手足口病(HFMD)是1种主要由柯萨奇病毒(CVA16)和肠道病毒71(EV71),经多种途径传播而引起的儿童传染病。该病绝大多数病例于1周内痊愈,但少数重症病例可并发脑炎、心肌炎,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达25.7%[1]。现将我科成功抢救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基层医院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其中重度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我院从2008年7月~2011年11月间收治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45例,经积极有效综合治疗,除4例死亡外,其余痊愈,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患者均为口服中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我国1981年首次报道,随着2008年4月安徽省阜阳市肠道病毒71型(EV71)暴发后,相继出现较多地区HFMD重型和死亡病例及暴发或流行,引起国家和临床医生高度重视,于5月2日将其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目前虽有较多临床报道,但对其系统观察,出疹与发热关系,血糖、肝、肾功能、心肌酶及肺部X线改变报道不多,尤其在我州HFMD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文献尚缺。今年我州首次HFMD暴发,全州2008年5月9日~12月31日报告511例。现将我科同期收住53例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20 0 3年7月2 4日,我院收治登革热2例,父女同时起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5 0岁,因持续高热,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7d,出疹5d入院。原籍四川,在老挝万象打工9个月。体温最高40℃,发热第3d全身多部位出现红色丘疹,眼结膜充血。在万象诊所及勐腊县人民医院均诊断为“登革热”,分别住院治疗1d和3d (治疗用药不详) ,结膜充血消失,第5d热退,皮疹减少。入院检查:胸、背、四肢可见少量淡红色丘疹,压退色,其他无异常;血检:WBC 3 .8×10 9/L ,、N 0 .64、L 0 .2 6,Hb 15 1g/L ,PLT 5 0×10 9/L ;尿常规:PRO ( )、其余…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2岁。因发热伴右侧胸痛1月余,于2008年5月14日入院。既往有静脉吸毒史。体检:T38.5℃,P110次/分,R28次/分。消瘦,慢性衰竭状,右侧胸廓保满,叩浊音,呼吸音消失,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2.4×10^9/L,中性0.83,淋巴0.13,血红蛋白114g/L,血沉124mm/h;结核抗体(-),肝、肾功能正常。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抗-HIV蛋白印迹试验(+)。胸水:外观脓性黄绿色,常规李凡他(+++),白细胞191.0×10^9/L,中性0.82,淋巴0.18。生化检验:蛋白40.7g/L,乳酸100mg/ml,乳酸脱氢酶17599V/L。3次查抗酸杆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黏质沙雷菌败血症致严重全血细胞减少的诊疗方法,以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1例黏质沙雷菌败血症致严重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反复发热20 d入院,入院后持续发热,稽留热型,全血细胞进行性下降。综合相关检查结果及病史排除伤寒、疟疾、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地中海性贫血、红斑狼疮等疾病。最后依据血培养结果确诊为黏质沙雷菌败血症致严重全血细胞减少。根据药物敏感性(药敏)试验先后单用和联用4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后联用头孢吡肟、地塞米松治疗,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要求出院,但出院第5天死亡。结论早期进行血培养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高效抗生素治疗,可降低黏质沙雷菌败血症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