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使用管供式潜水装具通常着干式潜水服,水下停留过程中,潜水服通常紧贴潜水员身体,对潜水员局部皮肤长时间挤压形成轻度皮肤挤压伤。这与水下停留时间、潜水服材质以及保暖内衣的选择等因素有关,采取适当措施消除以上因素的影响,可以较好地避免上述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深度饱和潜水潜水员体能训练方法,以提高潜水员在长时间高气压暴露下体能消耗的承受能力。方法 采取定距离计时跑、定距离蹼泳等方法对9名海军男性潜水员进行有氧训练,记录训练前、后和4名进舱潜水员480 m饱和潜水实验后的训练成绩和心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训练,3000 m计时跑体能基础较差的3人(训练前测试达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保障模拟480 m氦氧饱和-493 m巡回潜水实验的顺利进行,检验饱和潜水设备保障方案.方法 4名潜水员利用500 m饱和潜水系统和KMB18(B)潜水装具,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大深度饱和-巡回潜水.实验前通过维修、调试设备,使其处于备便状态.实验中按照设备保障方案,控制舱内环境压力、氧(O2)分压、二氧化碳( CO2)分压及温湿度参数,保障潜水员完成水下巡潜作业及日常饮食起居,确保潜水员按时、顺利、安全出舱.结果 经过82 h加压后,达到的饱和深度为480 m,4名潜水员在此深度下停留49.6h,达到巡潜最大深度493m;减压时间约302.4 h,高压暴露总时间为434 h.加压过程和饱和逗留期间维持O2分压35 ~45 kPa,减压时维持O2分压48~52 kPa,减压至12 m后,维持O2浓度21% ~23%;CO2分压一般限制在0.5 kPa以内.相对湿度60%~80%;居住舱内温度29~32℃.结论 潜水员出舱后身体状况良好,感觉舱内环境控制比较舒适,设备保障结果与预想方案吻合,设备保障方案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反复加减压建立小型猪减压性骨坏死模型并观察其血液流变学改变.方法 12头小型香猪,每周2~3次暴露于0.45 MPa加压舱内,每次6 h,1 min匀速减至常压.用锥板式黏度计测定全血黏度,光镜下血小板计数,反复加减压3个月后进行股骨同位素发射计算机扫描(ECT)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ECT检查发现,动物股骨头同位素聚集增加,骨病理检查发现股骨发生缺血性坏死改变,血小板计数随加压次数增多而进行性降低,低剪切率下全血黏度则进行性升高.结论 减压性气泡引起的血小板消耗、血黏度增高是骨缺血坏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讨模拟65 m氦氧饱和潜水巡潜时,深度自动增加对过渡舱内O2和CO2浓度、分压的影响,提出控制压力增加的方法和调节气体分压的手段.方法潜水员到达饱和深度居住停留27 h后,经过渡舱进入水舱进行巡潜作业,记录潜水员在过渡舱内和水下作业期间过渡舱内压力升高数值(巡潜深度增加值),测定过渡舱和饱和舱内O2和CO2浓度,计算2种气体分压,进行结果比对.结果在过渡舱和水舱不减压的情况下,巡潜深度随着巡潜时间延长而自动增加,2次实验中分别增加了8.5 m和8.0 m.期间,过渡舱内O2浓度和CO2浓度均出现明显上升,最高值分别达到6.55%和0.0667%,比巡潜前最高值分别上升了1.43%和0.0312%,气体分压相应改变.结论巡潜期间应适时进行过渡舱减压操作,同时,根据舱内气体监测数据及时开启应急CO2吸收系统,快速吸收CO2、补充He等,以保持安全的分压值,确保潜水员安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快速上浮脱险训练过程中参训人员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变化规律,分析上浮脱险训练所致个体应激的特点,为有效开展快速上浮脱险训练心理保障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全程记录某部参加3、5、10 m快速上浮脱险训练128名官兵的心电数据,比较不同训练阶段[训练前、训练中(进舱、关盖、注水、开盖、出舱)、训练后]和不同训练深度(3、5、10 m)参训人员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全程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和频域指标[总功率(TP)、低频段(LF)、高频段(HF)、LF/HF)]的差异.结果 3 m训练深度时参训人员的主观紧张程度高于5 m和10 m训练深度(P均<0.01),注水阶段参训人员的主观紧张程度高于其他各训练阶段(P均<0.01),出舱时参训人员的主观紧张程度低于其他各训练阶段(P均<0.05).3 m训练深度时参训人员进舱阶段的心率高于5 m训练深度(P<0.05);随着训练深度的增加,参训人员训练后心率逐渐升高(P<0.05);在各训练深度,参训人员在注水、开盖、出舱3个阶段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训练深度,训练前、中、后参训人员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呈下降趋势(P均<0.001).结论 心率和心率变异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快速上浮脱险训练过程中参训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为未来的应激干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运用摄影、摄像手段记录科研过程或实验结果是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不但具有直观、真实、全面、清楚等优点,而且作为科研资料,在分析研究数据、积累科研素材、建立科研档案以及展示科研成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使用价值.然而,科研过程通常包含大量实验和复杂操作,周期长,环节多,并且受现场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获取的资料往往不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为了保存和使用的需要,还需对大量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制作,以提高其使用价值.从科研影像资料获取的整个过程来看,在设备条件、技术水平等因素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摄制环节对影像资料的使用价值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针对海军医学科研的特点,从摄制环节入手,确保影像资料的即时性、全面性、真实性和有序性,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其使用价值,对减少时间、精力、物质方面的浪费,提高工作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