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患者女,86岁。体检时发现右下腹部包块12d。体榆:右下腹雎痛,可触及包块,大小约4cm×4cm:B超示右腹一8.3cm×3.7cm低旧声包块,边界消,内回声小均匀,随呼吸移动,右下腹包块待查。钡灌肠示盲肠外侧壁软组织肿物,直径约4cm×4cm,边缘光滑,可见盲肠移位,阑尾末端充盈。CT平扫示右下腹后部可见卵圆形低密度影,  相似文献   
2.
3.
股骨髋臼撞击症(FAI)是引起青年人髋关节运动障碍及髋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股骨、髋臼解剖形态学异常密切相关,髋关节运动时异常撞击进而导致软骨损伤。X线摄影、CT定量测量及MRI等观察软骨的影像方法可进一步明确FAI的分型,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就FAI的影像学典型表现及其定量测量方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膝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髓及半月板进行MR-病理对照分析,探讨膝RA的MRI特点及病变发生机制。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1月—2014年12月间确诊为膝RA并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1例病人(共13只膝关节)资料。评价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髓及半月板的MRI表现,并在显微镜下对观察膝RA病人膝关节各部位组织的病理学特点。当细胞成分不确定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细胞种类。对关节软骨损伤MRI分级和半月板损伤MRI分度以及不同部位关节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软骨、半月板损伤的病理学表现分度进行分析,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位于裸区和远离裸区的软骨下骨髓水肿的病理学表现分度进行比较。结果本组膝RA病人中大部分病人的MRI关节软骨破坏程度为4级,半月板破坏程度为4度。MRI显示52处软骨下骨髓水肿的部位中有18处(34.6%)于骨髓水肿上方覆盖有关节软骨且远离裸区,而34处(65.4%)的骨髓水肿位于裸区且邻近滑膜。在软骨下骨髓水肿的病理学表现中,纤维化、骨小梁镶嵌样结构及淋巴细胞浸润为最常见的表现。位于裸区和远离裸区骨髓水肿的两组间各种病理学表现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关节软骨破坏的病理学表现中,纤维环、关节软骨破坏变薄及关节软骨增生为最常见的镜下病理表现。在全部13只切除的膝关节共26个半月板标本中,仅发现5个(19.2%)残留半月板标本,在MRI上均表现为萎缩、变薄,信号不均,其最常见的病理学表现为纤维化和吞噬包裹钙化碎片。结论晚期膝RA病人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破坏严重,骨髓水肿可发生于关节裸区或远离裸区部位,提示膝RA可同时累及多个部位,导致病人关节功能严重减退甚至丧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跟距骨联合的MRI表现及分型,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跟距骨联合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2例,女3例,平均年龄(33.76±13.12)岁;左侧跟距骨联合13例,右侧12例。分析跟距骨联合MRI直接征象和继发征象,按发生部位分型,并按冠状面像(部分结合矢状面像)进行形态分型。结果直接征象中完全骨性联合1例(4%),MRI表现为中距跟关节骨髓连接,纤维性联合14例(56%),软骨性联合10例(40%),MRI上均表现为联合处间隙变窄,边缘不规则。纤维性联合在MR T1WI、T2WI、抑脂序列上均呈低信号;软骨性联合的MRI信号近似软骨或液体,T1WI上呈中等强度信号,T2WI及抑脂序列上呈中等至高信号。继发征象中骨髓水肿20例(80%),"醉酒侍者征"9例(36%),"距骨喙征"3例(12%),"驼背跟骨征"2例(8%),骨折1例(4%)。按部位分型为:中距跟关节7例(28%),后距跟关节4例(16%),关节外型14例(56%),前距跟关节5例(20%)均合并与其他跟距骨联合。按形态分型为:Ⅰ型14例(56%),Ⅱ型3例(12%),Ⅲ型7例(28%),Ⅳ型1例(4%)。结论 MRI能够清晰显示跟距骨联合的组织类型、发生部位和形态等,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程度(3D核磁共振表现)与X线踝关节应力位测量数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治疗的有踝关节韧带损伤病史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对所选患者测定X线踝关节应力位上距骨倾斜角度和距骨前移距离;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主要是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在MRI上进行评估。统计分析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与X线应力位测量数值(距骨倾斜角度和距骨前移距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完整的腓距前韧带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为(3.97±1.76)°,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为(3.86±1.18) mm;完整的腓跟韧带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为(5.64±2.13)°,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为(4.37±1.54) mm。随着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增加,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增大,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外侧韧带(腓距前韧带与腓跟韧带)损伤程度与X线踝关节应力位下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之间呈正相关 (r=0.748,P<0.001;r=0.425;P=0.002;r=0.487;P<0.001;r=0.402,P=0.004)。结论: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与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和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之间(特别是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呈正相关,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肺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简单、易行,获取的影像学信息丰富、细致,其在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就肺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及其获得的解剖学信息和在射频消融治疗房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用高分辨率CT鉴别鼻骨孔与鼻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骨孔与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要点.方法 选取30个干颅标本(60个鼻骨)进行肉眼观察(标本观察组)及CT扫描加容积再现(VR)重组(标本影像组),分别统计孔状鼻骨孔的阳性率、大小、形态及位置,并将两组结果进行配对x2检验.对临床高度怀疑鼻骨骨折的30例患者(病例组),分析鼻骨骨折与鼻骨孔的影像表现.结果 标本观察组孔状鼻骨孔出现40例,标本影像组孔状鼻骨孔出现37例.病例组非螺旋横断层面高分辨扫描诊断单发骨折19例,采用多平面重组(MPR)结合VR方法诊断,8例为单发骨折,5例为多发骨折,4例为鼻骨孔,2例为鼻骨下缘正常变异;非螺旋横断层面高分辨扫描诊断多发骨折11例,采用MPR结合VR方法诊断,6例为多发骨折,5例为单发骨折.标本观察组和标本影像组孔状鼻骨孔阳性率分别为66.7%(40/60)和61.7%(37/60),经配对x2检验两组孔状鼻骨孔阳性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3,P>0.05).结论 鼻骨孔为鼻骨上正常解剖结构,认识鼻骨孔及其影像表现,可以提高鼻骨骨折诊断的正确率,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主-髂动脉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 资料与方法 分析9例主-髂动脉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的MSCTA表现. 结果 9例主-髂动脉完全性闭塞,CTA显示侧支血管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通路吻合:下位肋间后动脉与旋髂深动脉吻合、腹壁上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吻合以及肠系膜下动脉(IMA)远段通过迂曲扩张的Riolan动脉弓与肠系膜上动脉(SMA)形成吻合. 结论 MSCTA可显示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主要侧支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水化方式对肾功能正常人群预防对比剂肾病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下肢CT血管成像检查的240例患者分为A、B、C、D四个组,实施不同水化方式。A组采用常规口服方式,B组采用标准化口服方式,C组采用静脉水化方式,D组采用静脉加口服方式。将患者水化后第3天的血清肌酐与基础血清肌酐进行对比。分析不同水化方式对预防对比剂肾病的效果。结果 (1)四组患者基础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化后第3天各组间血清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水化后第3天血清肌酐均值较基础血清肌酐均值有不同程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18.3%(11/60),B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5.0%(3/60),C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5.0%(3/60),D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为3.3%(2/60)。水化后四组患者对比剂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其他三组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三组间对比剂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标准化口服方式可降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标准化口服方式、静脉水化方式、静脉加口服方式都可以有效预防对比剂肾病的发生,临床可根据需要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