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文化教育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极一时,其核心是以教育改造乡村社会,以纠正现代学校教育与中国农村社会的脱节。今天,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尽管陶行知的诸多设想都已实现,但就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陶行知的某些思想对于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为视角,探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与农村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革十年,学校变为政治斗争的战场,是受破坏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社会领域之一。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被要求以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强调与现实的生产劳动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教学被大量压缩合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被各种新尝试取而代之。师生还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文革期间,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丧失殆尽,留给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  相似文献   
3.
近期出现两则清末"高中"开设"选修课"的新闻报道,倘以专业眼光对之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清末学制并无"高中"之设,中学分设初中、高中始于1922年颁行的"壬戌学制"。清末中学的学生成份复杂,既有从小学或私塾里升上来的少年,也有因废科举而弃旧从新的士子,这就给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增加了难度。清末中学的课程设置分为12个门类,每学年所设学科及其程度、学时都有严格规定,无"必修"、"选修"之说。后来学部试行文、实分科,但分科制并非选科制。1922年"壬戌学制"才首次在制度上规定中学实行选科制。清末的中学、中学生和中学课程是特定时代的历史产物,以之影射现行的中学课程设置是极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5.
一日去一位朋友家作客,朋友抱着孩子开门迎接。这时,孩子从衣兜里掏出一块巧克力,剥开纸正要往嘴里送,看我拿眼瞅他,便举起巧克力,递给我:“阿姨吃巧克力。”好甜的嘴呀! 我接过来,扮个鬼脸,把巧克力往嘴里一抛。可是不想这小家伙便“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朋友马上拿出一大包巧克力,费了一番口舌,才止住小家伙震天的哭声。这样的事,许多人或许都遇到过,并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凡是孩子给的东西,都不能吃、不能玩,  相似文献   
6.
随着梁漱溟人生经历的变化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经历了三次较为明显的转变;前期是经师阶段,即为学术而教育,以教育促学术;后来是人师阶段,即为青年而教育,以教育促进青年发展;最后是教育家阶段,即为乡村教育,以教育促进乡村建设。每一次转变既有着强大的时代背景,也有着梁漱溟的个人认识背景,从中可体悟最后一代儒家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民族和教育的思考与追求。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教育思想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梁漱溟人生经历的变化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前期是对东西文化和教育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后来从个人经验和现实出发,对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是构建极具个性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以教育促进乡村建设。通过梁漱溟教育思想的梳理和评析,我们从中可体悟最后一代儒家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民族和教育的思考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教会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会教育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对教会教育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点到面,已逐渐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界和中国教育史学界的热点之一,取得了不少成果,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但也存在着对教会教育中的初、中等教育研究较少、对抗战时期及战后的教会教育研究较弱、对专门的人物研究较少等缺憾。展望未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对教会教育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不仅国内研究队伍会发展壮大,中外合作研究也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从以应试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是我国普通教育(尤其是普通中学)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分主要是教育目的上的区分,当然也包括由目的不同而导致的一些教  相似文献   
10.
晚清士子的生活与教育--以塾师王锡彤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近代社会的深入,新式教育逐渐兴起,中国传统教育和中国士子的传统生活受到挑战。本文以王锡彤为个案,从其身世与学业、职业活动、经济生活、身份变动等方面,来具体剖析晚清底层士子的生活与教育,探讨近代教育界传统士子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