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科学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区侏罗系后城组地层发育着多组节理,根据其方位及相互关系,自早到晚分为5个节理组,其定向分别为174°、77°、58°、145°和119°,反映出节理形成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交替变化和偏转。岩石应变强度具有由弱至强,再由强至弱的演化趋势,而节理型式趋向不规则。区内节理多属构造成因,推测形成于侏罗纪末至白垩纪初近南北向的区域挤压过程。热液活动在区内节理形成之后,而后119°方位节理组发生右行走滑。  相似文献   
2.
南太行山平顺闪长岩锆石SHRIMP测年表明闪长岩体形成于(125.5±2.3)Ma,与太行山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
侵入杂岩体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表明在晚中生代(115~135Ma)太行山地区与华北地区经历了相同的构造岩浆事件。平顺闪长
岩w(SiO2)=48.57%~63.54%,w(Al2O3)=13.53%~19.15%,w(MgO)=1.20%~9.31%,w(TiO2)=0.34%~1.07%,
w(CaO)=3.13%~10.39%,w(K2O+Na2O)=4.78%~7.99%,Mg# =0.37~0.72,LREE富集HREE亏损,略显微弱的正Eu
异常,以富集LILE、LREE元素和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闪长岩(206Pb/204Pb)i=17.775~18.857,(207Pb/204Pb)i=
15.522~15.602,(208Pb/204Pb)i=38.044~38.502,εNd(125Ma)=-17.00956~-9.60632,ISr=0.70585~0.70753,表明起
源于EMI富集地幔,并受到地壳物质和EMII型富集地幔混染,可能说明在晚白垩世太行山地区与整个华北克拉通都发生了岩石圈
减薄事件。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浩尧尔忽洞金矿床控矿构造进行了分析,指出区域内主要存在三期构造岩浆作用控制着金矿体的空间展布。第一期构造变形发生在加里东期,地层受强烈的挤压作用,形成一系列紧闭线性褶皱和深大断裂;第二期构造作用发生在海西早期,大规模岩浆侵入使地层强烈变形呈“残留体”分布在花岗岩基中,形成了大量中酸性脉岩和含金属硫化物石英细脉;第三期强烈脆韧性剪切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挤压破碎带和透镜体,为稍晚期含金硫化物细脉侵位提供了良好空间。  相似文献   
4.
浩尧尔忽洞金矿为低品位超大型中低温热液型金矿,矿区内华力西期花岗岩发育。SiO2含量为71.5%~73.07%,Na2O/K2O值为0.59~0.67,平均值为0.64,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哈克图解上各元素含量随SiO2变化成线性规律明显,具I型花岗岩特征。Mg^#为39~49,其平均值为43,与下地壳麻粒岩的平均值(45.36)相近。∑REE值变化范围为72.64×10^-6~132.6×10^-6总体上稀土含量较低。(La/Yb)Ⅳ值为12.99~34.13,显示轻重稀土有较大的分馏。在稀土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右倾。Ba/Th值为133.93~178.93,认为板片俯冲流体影响较小。OEu含量为0.52~0.96,平均值为0.75,具有中等到低的Eu亏损。根据其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岩体为后碰撞期形成的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5.
太湖水生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生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太湖水生植物种类逐渐减少,已有伊乐藻(Elodeanuttallii)、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3种外来迁入物种出现;1960~2014年期间,太湖水生植物总生物量呈现单峰型变化,挺水植物生物量占水生植物总生物量的比例也同样呈现单峰型变化,而其它水生植物生物量占水生植物总生物量的比例则在持续增大;太湖水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也发生了变化,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由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变为仅为马来眼子菜。目前,对于太湖水生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植物的分布调查、光合特征、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和重建水生植物群落、水生植物管理等方面,在太湖北部"藻型湖区"和太湖东北"草—藻过渡湖区"重建稳定且多样的水生植物群落,已经成为太湖水生植物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滇西和东南亚地区古特提斯缝合带对比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在泰国清莱地区三叠纪南邦群中采集4件碎屑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研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碎屑岩的源岩主要为基性—中基性岩石,卷入少量长英质岩石,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为岛弧带。所测得最古老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3269Ma±29Ma,绝大多数年龄集中形成3个峰值:280~250Ma、500~440Ma和1200~1100Ma,指示清莱地区三叠纪南邦群碎屑物源区主要为清莱岛弧火山岩带西部条带和前泥盆纪变质岩系。碎屑锆石年龄图谱的对比结果表明,原特提斯构造阶段之前,南邦地体与西澳大利亚发育类似构造—热事件;在原特提斯构造阶段之后,其构造—热事件特征与扬子构造域相类似,指示古特提斯洋的主洋盆应该在南邦地体以西,支持清迈构造带代表古特提斯主洋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对于中国滇西和东南亚地区古特提斯缝合带对比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在泰国清莱地区三叠纪南邦群中采集4件碎屑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研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碎屑岩的源岩主要为基性—中基性岩石,卷入少量长英质岩石,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为岛弧带。所测得最古老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3269Ma±29Ma,绝大多数年龄集中形成3个峰值:280~250Ma、500~440Ma和1200~1100Ma,指示清莱地区三叠纪南邦群碎屑物源区主要为清莱岛弧火山岩带西部条带和前泥盆纪变质岩系。碎屑锆石年龄图谱的对比结果表明,原特提斯构造阶段之前,南邦地体与西澳大利亚发育类似构造—热事件;在原特提斯构造阶段之后,其构造—热事件特征与扬子构造域相类似,指示古特提斯洋的主洋盆应该在南邦地体以西,支持清迈构造带代表古特提斯主洋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前人文献,对塔里木盆地新生代海相沉积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探讨该盆地新生代海侵的次数和范围以及海退的时限、原因。研究表明,新生代,塔里木盆地至少经历古近纪的阿尔塔什晚期至齐姆根早期(古新世早期至古新世晚期)、卡拉塔尔期—乌拉根期(始新世中期)、巴什布拉克中期(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等三期海侵;塔里木盆地中新世仍有海相地层这一认识获得广泛认可仍需更多的地质证据来支持。塔里木盆地海侵范围在卡拉塔尔—乌拉根组沉积时期达到最大,向东可达玛扎塔格地区,在盆地北缘和南缘分别可以到达库尔勒以东地区和洛浦县阿其克以东地区。由于受到全球海平面变化和构造运动的共同影响,副特提斯海新生代从塔里木盆地退却的沉积记录包括齐姆根组顶部、乌拉根组顶部、巴什布拉克组第四段和第五段,时间上分别对应于古新世晚期、始新世中晚期和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9.
赵越  高海龙  张拴宏  刘健 《地质学报》2022,96(5):1510-1523
一百年前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先驱者们竖立起中国地质科学的旗帜,也是中国科学的第一面旗帜,从此中国地质科学发展进入快车道。燕山运动、中国北方〖XCD.TIF;%70%70,JZ〗科研究,长身贝研究、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是中国地质科学快速进入国际赛道的标志。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北京西山及北京北山、冀北和辽西典型地区积累的证据和资料表明,翁文灏提出的燕山运动A期(幕)发生在160±3 Ma前;晚侏罗世早—中期记录了以髫髻山组和蓝旗组为代表的区域强烈火山喷发和广泛的岩浆侵入(中间期/幕);晚侏罗世晚期区域发育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期构造发展至早白垩世早期135 Ma,冀北张家口组和辽西义县组之下的不整合为燕山运动B期结束的代表。燕山运动是东亚大陆构造体制从古特提斯及古亚洲洋构造域转变为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构造域的产物。这是中国东部和东亚区域中生代独特的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10.
南太行山平顺闪长岩锆石SHRIMP测年表明闪长岩体形成于(125.5±2.3)Ma,与太行山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侵入杂岩体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表明在晚中生代(115~135Ma)太行山地区与华北地区经历了相同的构造岩浆事件。平顺闪长岩w(SiO2)=48.57%~63.54%,w(Al2O3)=13.53%~19.15%,w(MgO)=1.20%~9.31%,w(TiO2)=0.34%~1.07%,w(CaO)=3.13%~10.39%,w(K2O+Na2O)=4.78%~7.99%,Mg#=0.37~0.72,LREE富集HREE亏损,略显微弱的正Eu异常,以富集LILE、LREE元素和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闪长岩(206Pb/204Pb)i=17.775~18.857,(207Pb/204Pb)i=15.522~15.602,(208Pb/204Pb)i=38.044~38.502,εNd(125Ma)=-17.009 56~-9.606 32,ISr=0.705 85~0.707 53,表明起源于EMI富集地幔,并受到地壳物质和EMII型富集地幔混染,可能说明在晚白垩世太行山地区与整个华北克拉通都发生了岩石圈减薄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