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1篇
地球科学   2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太平洋沿岸厄瓜多尔南部和秘鲁北部沿海发展起来的较弱和暖的向南流动的洋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每年圣诞节前后,因此当地渔民称之为“圣婴”(西班牙语Elnino)。50年代以前,只有当地的渔民对此比较关心,因为暖洋流破坏了生态平衡,海中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由于海水温度的升高而无法繁殖,导致一些鱼类缺乏食物大量死亡,以鱼为生的海洋鸟类也遭厄运,渔民及  相似文献   
2.
利用钻孔测井资料并运用地层倾角测量信息分析法,给出了江汉盆地地应力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NE60~65°  相似文献   
3.
夏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夏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夏季期间,由于风生环流的不稳定性促使在东沙群岛附近的气旋涡的强度及位置发生变化,并间接导致黑潮侵入南海北部的程度变化以及气旋涡南侧的反气旋式环流、西沙群岛西南侧的气旋涡的强度和范围出现波动现象;在南海南部的北向西边界流由于离岸的西南季风所驱动在中南半岛中部沿岸脱离岸线往东北方向的流动,导致沿岸的水体大量流失而在沿岸形成一支南向补偿流并在西沙群岛西南侧诱生一气旋涡,而上述的离岸西边界流则作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在南海南部形成反气旋式大环流;在南沙海槽附近出现的局地气旋涡和万安滩附近的气旋涡分别受β效应、底形效应的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4.
南海海面高度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比较POM模式模拟与观测(TOPEX/Poseidon高度计资料)的南海海面高度(SSH)的季节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和差异.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POM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南海SSH的季节变化;冬季与夏季,春季与秋季南海海面异常场形式完全相反,冬季Ekman输运造成在西海岸的堆积要比夏季在东海岸堆积更明显,而吕宋冷涡中心附近和吕宋海峡海面季节变化振幅最大;除春季以外,在南海绝大部分海域,海面高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风力的控制,南海海面热量通量对SSH的季节变化贡献约为20%,风应力对SSH的季节变化的贡献约为80%.  相似文献   
5.
高士英  王静曙 《海洋学报》1987,9(5):558-567
本文利用综合海洋大气资料(COADS)分析了西太平洋赤道地区风场的变化与埃尔尼诺的关系,发现埃尔尼诺发生前该地区纬向风有持续的东风距平,经向上有由赤道吹向高纬的经向风异常,造成了西高东低和赤道低两侧高的海平面分布.而在埃尔尼诺年该地纬向为西风距平,经向有由高纬指向赤道的经向风异常,造成暖水在赤道附近堆积.由此产生的开尔文波是东太平洋海面温度(以下简称海温)变暖的重要原因.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埃尔尼诺年西太平洋赤道地区两次西风距平的峰值,两次由北向南的越赤道气流和两次近赤道台风的高潮对应于东太平洋海温的两个正距平高峰.  相似文献   
6.
给出并讨论了海洋系统中由于热量交换、物质交换以及外力做功引起的熵通量的表达式;同时,根据新近调整的全球海 气界面的气候平均资料,估计了全球海洋与大气界面气候年平均的熵通量(熵流),这一熵通量主要取决于海 气界面的热量和物质交换的空间不均匀性。计算结果显示,由热量交换分量引起的熵通量对海洋系统的总熵通量起到主要的贡献作用,其值约为-555.6mW·(m2·K)-1;由海表风应力做功引起的熵通量相对较小,约为-0.09mW·(m2·K)-1;由物质交换引起的熵通量最小,仅为-0.02mW·(m2·K)-1。总的来说,海洋系统从外界获得的总熵通量为-555.7mW·(m2·K)-1,这也就意味着在气候平均定态下,海洋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在量值上等于系统的熵交换,即为555.7mW·(m2·K)-1。海洋系统的负熵流与其内部的各种不可逆过程引起的熵产生取得平衡,确保了全球海洋系统处于非平衡热力学定态,并维持着海洋系统中各种尺度的时 空有序现象的消长过程。  相似文献   
7.
南海罗斯贝变形半径的地理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南海 1°× 1°网格的标准层季节平均温、盐度资料 ,在未引入Boussinesq近似条件下 ,采用改进的Thompson Haskell算法求解线性化斜压海洋水平大尺度波的垂直结构方程 (重力内波方程 ) ,从而得到了南海各网格点的第一斜压重力波相速度和相应的罗斯贝变形半径 ,并探讨其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以期有助于南海环流和中尺度涡旋以及有关海洋侧边界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前 言 E1 Ni(?)o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E1 Ni(?)o现象经常伴随着出现全球大气的异常。E1 Ni(?)o年会使原来干旱的赤道东太平洋地带有强烈的降水。南美和北美沿岸也常造成洪水灾害。1982年强E1 Ni(?)o年中加利福尼亚的洪水造成了几亿美元的损失。而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以及南非却会遭受持久的干旱。E1 Ni(?)o现象对我国的气候也有明显的影响,有人认为我国东北地区夏季的低温冷害和南方梅雨的多寡与E1 Ni(?)o现象有关。 近年来,对E1 Ni(?)o现象的研究已作了很多工作。本文试图对E1 i(?)o现象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49—1984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资料,分析了近赤道的西北太平洋台风与E1Nino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利用西北太平洋近赤道台风预报E1Nino的方法,预报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
甘子钧 《海洋科学》1981,5(2):58-59
1978年,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海洋学表及海洋学标准联合专门小组的第八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和代表提出了一项建议,要求根据近年来的精确实验结果重新建立一个满足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海水状态方程(UNESCO,1978)。美国学者E.J.Millero,C.-T.Chen和A.Bradshaw,K.Schleicher等人在原有研究工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