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科学   14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安江地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包括呈岩流、岩筒状的喷出岩和呈岩床、岩脉、岩墙状的侵入岩共10个岩体。岩体喷出及侵入的最新地层为新元古代高涧群砖墙湾组,西北侧古丈盘草处见被早震旦世长安组砂岩沉积覆盖。全岩钐-钕等时线同位素年龄值,喷出岩(868±30)Ma,侵入岩(855±6)  相似文献   
2.
雪花顶岩体形成于志留纪,为由5个侵入次组成的复式岩体,侵入于寒武纪地层,与泥盆纪地层呈沉积接触,主要岩性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成,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少量角闪石。早侵入次单元岩体内暗色微粒包体发育。综合研究表明:雪花顶花岗岩主要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部分熔融,其中亦有地幔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不列颠群岛地质背景和花岗岩在剪切带中定位机制的几个实例,即Donegal、Strantian,Ox山脉花岗岩和Ardnamurchan中心杂岩体。它是作者访英考察报告中的主要部分,也是英国花岗岩及其定位机制的最新成果。对我们了解花岗岩研究的现代水平,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九嶷山-铜山岭-都庞岭花岗岩带低钕模式年龄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嶷山、都庞岭复式岩体分别由志留纪、中三叠世、中一晚侏罗世和志留纪、晚三叠世、中侏罗世花岗岩组成,源岩主要为壳源物质,钕模式年龄值由早至晚顺序降低,并与花岗岩的酸碱度呈负相关。最晚期的晚侏罗世金鸡岭岩体t2DM值仅1480~1410Ma,年龄偏低的原因可能是花岗岩浆源岩有部分来自相对较浅、时代较新的地壳和复式岩体区已固结成岩的早时代花岗岩。中三叠世的铜山岭岩体基性程度高,属壳幔同熔型成因,钕模式年龄1480~1380Ma,低钕模式年龄值的成因和幔源物质的加入有关。  相似文献   
5.
都庞岭-九嶷山地区出露的南华纪至第四纪地层最大厚度累加为18.5km,物探推测的地壳厚度为32~40km,两者相减尚应有13.5~18.5km厚的硅铝质地壳物质;地表基性-超基性火山岩中已发现有年龄值为1141~2707M a的片麻岩、麻粒岩、辉长岩、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片岩等沉积岩和岩浆岩变质结晶岩类;源岩主要属地壳成分的花岗岩,钕同位素t2DM值为1790~1380M a;花岗岩内磨圆状残留锆石SHRIMP法年龄值912~2669M a。推测南华系-奥陶系仅属上地壳基底,南华系之下还存在元古代甚至太古代的变质结晶基底。  相似文献   
6.
郑基俭 《湖南地质》1995,14(4):200-204
本文综述了花岗岩单元-超单元填图的理论基础和分解岩体、划分侵入体的标志及单元、序列、超单元超单元组合的归并原则,对花岗岩地区的地质填图和普查找矿,科研工作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8.
雪花顶岩体形成于志留纪,为由5个侵入次组成的复式岩体,侵入于寒武纪地层,与泥盆纪地层呈沉积接触,主要岩性由花岗闪长岩一二长花岗岩组成,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少量角闪石,早侵入次单元岩体内暗色微粒包体发育.综合研究表明:雪花顶花岗岩主要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部分熔融,其中亦有地幔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9.
湘南郴桂地区酸性斑岩的时代划分及成矿专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郴柱地区酸性斑岩概括为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三类,划分为T3,J1,J2,J3,K1和K2等6个时代形成,包括壳源物质熔融和壳幔源物质同熔两种成因类型。J1未形成的壳幔源物质同熔型花岗闪长斑岩与铜、钼、铅、锌、金等成矿作用有关,J1末至J2及K2的壳源物质熔 融型花岗斑岩、石英斑岩与锡、铅、锌、铜等矿化关系密切;和成矿有关的酸性斑岩体规模较大,其为深部或附近较大规模岩浆岩体的分异物或浅成相物。  相似文献   
10.
骑田岭岩体的基本特征及其与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关系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包括三叠纪、中侏罗世、晚侏罗世等3个时代、3个序列和11个单元的骑田岭岩体, 属造山期后张性环境下形成的“A型”花岗岩类。以正长花岗岩为主,化学成分高硅、富碱,Sn等成矿元素、U等放射性元素、F等挥发份含量高。岩体内及其近侧锡矿化主要位于破碎蚀变带内,具“产高热花岗岩成矿作用”特征;由花岗岩浆分异演化所形成的最晚次云英岩化细粒花岗岩脉的锡矿化具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