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5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423篇
地球科学   26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沉积岩中的微量元素对沉积环境水介质的变化较为敏感,是研究沉积物沉积时古气候、古环境的有效手段。选取了对沉积环境介质较为敏感的锶(Sr)、钡(Ba)、铜(Cu)、铀(U)、钒(V)、镍(Ni)、钍(Th)等元素作为判别指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上新统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和更新统七个泉组三套富锶岩层的古气候和古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从油砂山组到七个泉组沉积时总体上为干旱的气候环境;湖盆水体的盐度较高,表现为咸水环境,且从油砂山组到七个泉组随着地层变新,盐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油砂山组、狮子沟组和七个泉组沉积时湖盆水体均表现为中等分层、湖水循环较为顺畅的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提升辅助决策地图的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展了全省辅助决策地图联动更新和共建共享工作。本文说明了联动更新工作的具体内容,讨论了地图更新的方法和流程,对阶段性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可为政务地图保障服务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都庞岭复式岩体由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早期花岗岩组成。通过工作我们认为燕山早期花岩可分为第一次和第一次,其中第一次花岗岩与Sn矿成矿关系最为密切。从早到晚,花岗岩由二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钠长花岗岩,云母由镁黑云母→铁黑云母→黑磷云母;岩浆体向酸度增高的方向演化,伴随着碱度的增高,由富钾渐变为富钠;微量元素上,岩浆逐渐贫SrBa、Cl、Sc,富Li、Rb、W、Sn、Mo、Bi、Nb、Ta、F、B;从早到晚,花岗岩LRB含量和LREE/HREE、δEu值不断降低,HREE含量不断增高。本区花岗岩为地壳重熔岩浆断分异演化的产物,形成于相对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5.
西秦岭温泉花岗岩体岩石学特征及岩浆混合标志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温泉花岗岩体由酸性端元的寄主岩石和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群及基性岩墙群组成。无岩浆混合作用或岩浆混合作用较弱区段,寄主岩石以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显示正常的花岗岩结构构造岩浆混合作用强烈区段。岩石的异常结构构造十分发育.矿物之间自形程度差异显著.常见包晶反应、包含结构、交代边、熔蚀边、交代蚕食的港湾状结构构造及交代缝合线、矿物镶边、斜长石异常环带和矿物残留等,多见指示岩浆混合的标志性矿物针状磷灰石。暗色微粒包体中多见寄主二长花岗岩中的捕掳晶。包体的形态、结构构造以及与寄主岩石强烈地成分交换等均是岩浆混合作用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7.
8.
9.
东峰顶金矿床成矿过程经历了热液期和表生富集期.矿石品位与氧化程度有关.矿质来源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触发的华北地台基底含金矿源层.它属于中温岩浆热液型矿床.区域构造派生的近南北向断裂,控制着金的定位.文中还探讨了成矿模式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0.
根据工业测量系统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系统定向方法及精度的分析与评定,阐述了系统定向方法,保证系统测量结果的精度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