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地球科学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WorldView-2近红外光谱波段反演马尾松植被信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orldView-2卫星自2009年发射至今,已为用户提供了大量高性能的影像产品。与众多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不同,WorldView-2有2个近红外波段,即近红外1(Near-infrared1,NIR1)和近红外2(Near-infrared2,NIR2),但目前这2个波段在应用上的区别并不清楚。因此,本文以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地区的马尾松林为例,采用NIR1和NIR2这2个近红外波段分别构建了3种植被指数(NDVI、ARVI和NDMVI),以探索二者在植被信息反演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NIR1构建的植被指数在马尾松林提取精度上高于NIR2,并具有更丰富的植被信息量。经统计可知,NIR1所构建的植被指数信息量比NIR2分别大8.0%(NDVI)、12.3%(ARVI)和7.3%(NDMVI);在反演植被覆盖度方面,NIR1也比NIR2具有更高的精度,其模拟的植被覆盖度与实际植被覆盖度的拟合度更高,误差更小。NIR1和NIR2所表现出的差异是因为马尾松在这2个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不同,其反射在NIR1的波长范围内达到最强,而在NIR2的波长范围内则出现了小幅下降。  相似文献   
2.
泉州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今天又成为21世纪“一带一路”的新起点。本文以泉州港1990-2014年共6期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应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泉州港的海岸线及海域变化信息,从海岸线的长度、变化速率、分形维数、海域变化面积和海域利用类型5个方面进行海岸线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表明:近24年来,泉州港海岸线长度增加了37.78 km,海岸线的形状总体稳定,但在局部有明显变化。海岸线变化导致的海域变化面积为68.02 km2,其中,建设用地(城市和港口建设)占用的比例最大,围海养殖也是一个重要的利用类型。但泉州港围填海新增面积的利用率不高,超过一半的围填海面积尚未被合理地开发利用。总的来看,新城区建设、临港工业产业兴起和农渔业发展导致了泉州港海岸线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岸线资源利用管理是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开展岸线集约利用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建立了岸线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建立了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岸线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遥感影像(SPOT)的解译并结合实地调查与经济统计数据获取相关评价指标信息,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岸线资源评价模型和岸线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并应用其对天津中心渔港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 天津中心渔港的岸线资源评价综合得分为3.004,其占用的岸线等级属于3级岸线;② 天津中心渔港的岸线集约利用综合得分偏低,只有0.3271。各项指标中,岸线利用状况指标得分相对较高,约占综合得分的49.25%;而中心渔港的岸线投入产出水平指标得分最低,仅占17.27%。研究表明,围填海面积开发强度过低是导致天津中心渔港岸线集约利用强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贾丹  张成鹏  唐菲  刘艳飞 《地理科学》2015,35(7):919-924
提取历史文献中有关清代北疆地区的农事记录,分析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并与树轮重建的北疆5~8月温度序列进行对比,发现作物结构对气候有较好的响应,在3个偏冷阶段,即1732~1744、1776~1796、1828~1848年间,奏折记录显示以青稞、糜子、小麦喜凉、温作物为主。在3个偏暖阶段,即1745~1775年,1797~1827年,1849~1860年间,北疆开始试种豌豆、小麦、谷子喜温作物成功并逐年扩大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5.
福州浦下洲湿地开发引发的热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周边的湿地经常因城市扩展而被占用,造成了局部生态环境的变化。利用遥感技术,研究福州市浦下洲湿地开发引起的热环境变化。利用LandsatTM卫星影像反演了浦下洲湿地2006年(开发前)和2010年(开发后)的建筑指数、植被覆盖度、土壤和植被湿度、地表温度等主要地表信息参数,分析湿地开发前后这些参数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与2006年相比,该湿地被部分开发后,2010年,植被覆盖度平均减少了10.00%,湿度平均降低了25.64%,建筑指数平均增大了13.85%,地表温度平均升高了48.39%。浦下洲湿地部分被开发为建设用地后,地表温度显著提高,热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四逆软肝方对高浓度乙醛培养的人肝星状细胞肝纤四项(CG、HA、LN、PCIII)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浓度乙醛对人肝星状细胞LX-2株造成损伤后,随机分为四逆软肝方、清热解毒化浊片、扶正化瘀片和脱离乙醛4组;经给药24h后搜集各组细胞培养液上清,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肝纤四项及MMP-1、TIMP-1含量。结果:250mmol/L乙醛培养72h,细胞存活率最高;与正常组比,乙醛组CG、HA、LN、MMP-1、TIMP-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II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脱离乙醛组CG下降(P<0.01)、PCIII升高(P<0.01);与脱离乙醛组比较,四逆软肝方组HA、PCIII、TIMP-1均降低(P<0.01),CG、LN、MMP-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逆软肝方组、清热解毒化浊片组、扶正化瘀片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逆软肝方可降低受损的LX-2细胞HA、PCIII、TIMP-1指标的表达,可能对抗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城市下垫面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不透水面是引发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但目前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仍不明确,不同研究的结论也不尽相同。选取了上海、广州、北京、长沙、兰州、福州等6个代表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作为研究区来进一步研究城市不透水面与城市热环境的定量关系。采用Landsat ETM+影像和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法提取出各个研究区的不透水面,利用热红外波段反演出各研究区的地表温度,采用多种回归模型和大样本量对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透水面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且以指数函数为最佳拟合模型,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为0.750以上,最高可达0.954 1;高不透水面盖度地区的升温幅度更大,比低不透水面盖度地区高出0.600~1.700 ℃,其原因主要是高不透水面盖度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低,蒸腾蒸发作用小。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表水体时空演变及其对热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福州市建成区为例,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对水体类型进行分类,并提取出1989、1996、2006和2014年的地表水体信息,然后与不透水面、植被和地表温度信息结合,运用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1989~2014年间福州城市地表水体的时空变化及其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1989~2014年间,福州建成区各类地表水体均呈不断减少趋势,25 a间水体总面积减少了1 490.67 hm2,其中有70.0%转变成不透水面; 1989~2014年减少的1 490.67 hm2水体对福州建成区温度上升的贡献达1.03℃,而在水体减少的具体区域,其升温效应可达3.6℃。  相似文献   
10.
利用线性光谱分解模型,对同日过境的Landsat ETM+和EO-1ALI影像的不透水面信息反演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从提取精度、盖度精度两方面对两种传感器影像的不透水面反演能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ALI反演不透水面的能力优于ETM+,其提取总精度和Kappa系数均高于ETM+高;其均方根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绝对值都小于ETM+。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ALI的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均高于ET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