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交通运输   27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介绍试验速度350 km/h预设轨道不平顺区域实车试验工况,以及现场预设轨道不平顺区域的原则。实设轨道不平顺区域包括不同幅值、波长的高低、轨向、轨距、水平、三角坑、水平和轨向逆向复合、三波连续高低、三波连续轨向、交替轨向等。阐述轨道几何、地面动力性能、车辆动力学的测试内容和方法,对轨道几何、地面动力性能、车辆动力学随速度变化进行分析,得出轮轨动力性能和车辆动力响应与轨道不平顺、速度的关系,建议加强对水平轨向逆向复合不平顺的管理,加强对连续多波高低和轨向不平顺控制。  相似文献   
2.
运用自编车—线—桥垂向耦合振动分析程序,分析车辆通过桥梁时列车和桥梁的动力响应,研究桥梁墩台发生不均匀沉降对车、桥垂向系统耦合振动的影响。研究表明:货物列车通过时,在桥梁墩台不均匀沉降单一因素引起轨道不平顺的条件下,车辆和桥梁的动力响应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而增大,列车在经过桥梁折角时,轮轨力增大;在普通轨道不平顺和桥梁墩台不均匀沉降引起的附加轨道不平顺叠加的条件下,车辆和桥梁的动力指标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是车体加速度,其次是轮重减载率,但各项指标均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因此,对于客货共线的桥梁,规范限值可以满足货车运行安全性的要求,并且有一定的预留量。  相似文献   
3.
为保证工务设备及施工作业的安全,应构建能够及时发现并早期预警线路设备故障及沿线环境影响的高速铁路工务基础设施状态检测与监测系统。该系统可对轨道、钢轨、路基和重点桥隧的状态进行检测与监测,对道口、环境灾害、工务机械车运行和施工作业安全加以监控,并利用数据集成平台对数据集中管理、共享和综合分析,为工务设备安全监测与管理提供信息服务。论述了该系统的内容、功能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高性能混凝土(HPC)是一种具有高施工性能,高强度及高耐久性的“三高”混凝土,达到高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使用复合超塑化剂和超细矿物质掺合料,实践表明,HPC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桥上无缝线路附加力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通过建立线路与桥梁共同作用力学模型,计算分析桥上无缝线路附加力,给出高速铁路桥上钢轨容许附加应力值。提出桥梁下部结构刚度应有合理下限,或应采取其它措施以使钢轨附加应力满足要求,并指出墩台顶承受的纵向力大于现行的规范取值。  相似文献   
6.
沪宁线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泸宁线采用行车安全监控系统的必要性,提出系统的构成和关键技术装备,以此为试点探索了建立中国铁路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沪宁线行车安全综合监控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沪宁线行车安全监控系统是监督,处理铁路行车安全问题的综合性解决方案,由行车安全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维修支持系统,事故灾害快速救援支持系统共同组成,实现对固定设施,移动装备的实时有效监测,并利用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监督决策,以保证沪宁线的行车安全,目前已经安装或正在试验的设备有:地对车装置包括车辆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装置,铁路货运安全监测门,车站平过道予警装置,道岔状态监测系统,倒岔转换力监测系统,车对车装置包括旅客列车走行安全监测诊断报警系统,机车运行监控装置,机车故障监测系统,车对地监测子系统包括安全检测车,快速钢轨探伤车,轨道检查车,车载轨道动态检测单元,机车信号记录仪,红外轴温探测设备故障车等。已经获得了大值有价值的数据。系统正在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国外高速铁路技术和有关管理规范、调查现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收集近3年铁道部颁发的技术规程、规范、文件、规定等方式,进行专题分析.提出修改原则、涉及速度划分、限界、新技术装备等主要修改内容和需进一步专项研究问题的建议,为修改第九版《技规》、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需要提供技术支持,更好地指导运输生产。  相似文献   
9.
董高红  孙宁  黎国清 《铁道学报》1998,20(3):114-119
探讨了一种新型抗震设计-抗振消能设计的若干问题。综合国内外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了抗震消能设计的核心设计思想、主要设计内容、抗震消能装置的力学模型以及抗震消能结构的力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自成灌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多次轨道动态检测均发现成灌城际铁路桥上存在周期性高低不平顺。为了动态掌握桥上周期性高低不平顺对动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影响,本文结合统计方法和动力学仿真技术对桥上周期性不平顺的成因和发展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以及桥梁刚度偏弱是产生桥上周期性高低不平顺的主要原因。此外,桥上的32 m波长周期性不平顺恰好落在160 km/h和200 km/h下列车的敏感波长范围内。相同幅值时,200 km/h时垂向加速度响应最大,160 km/h时减载率响应最大,并且高低不平顺幅值为7 mm时垂向加速度已超过0.15g,即超过了垂向加速度Ⅱ级舒适度指标,应当对桥上轨道不平顺进行整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