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竞争力与企业伦理道德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企业竞争力是由企业的一系列特殊资源的组合而形成的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这些特殊资源包括:人力资本、核心技术、声誉、营销技术、营销网络、管理能力、资本营运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企业文化等。企业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获利能力、市场份额、企业形象及公众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同等。  相似文献   
3.
包容性增长是经济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利用科技创新优势促进包容性增长,对中国社会更平衡、更充分发展至关重要。基于熵权法构建了中国30个省份的包容性增长总指数及经济可持续增长、收入分配和机会公平分指数,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包容性增长现状,并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支持服务程度角度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包容性增长水平呈现“东—中—西”依次递减趋势,东部地区水平高、增速慢,中西部地区水平低但增速快,各地区包容性增长之间虽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一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呈现缩小趋势。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有明显的正向影响,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促进中国收入分配和机会公平。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在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是通过提高创新水平来促进包容性增长,在中西部地区主要通过提高创新水平和提高人力资本来促进包容性增长。研究有助于正确把握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内在变化规律,科学认识数字普惠金融对包容性增长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对制定高质量的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长期绩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2000~2007年7月中国上市公司发生的海外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长期事件研究法(BHAR)检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长期绩效.研究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长期绩效整体来看并没有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P2P网贷平台人人贷数据的持续跟踪与抓取,对参与的借款人-平台-出借人的借贷逾期行为和羊群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对逾期行为造成显著性影响的变量有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借款利率、借款人性别、借款人收入、借款人受教育程度、借款人有无房贷、借款人婚姻状况、借款人信用等级、借款人已偿清比率、借款人成功借款比率等.P2P网贷存在显著的羊群行为.  相似文献   
6.
入世与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吕勇斌  张琳  王正 《统计与决策》2012,(19):111-115
文章采用泰尔指数度量我国1990~2009年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并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强烈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依赖性,而且这个空间依赖性在加强。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减弱。  相似文献   
8.
长寿风险是退休计划中易被低估的风险因素,这类风险因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而快速增大。文章对长寿风险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长寿风险的两个重要来源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个以死亡率和财富短缺概率为参数的长寿风险量化模型。文章最后展示了特定参数设置下的计算结果,讨论了不同参数设置下中国人口的长寿风险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小企业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中外学者对中小企业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文献相当丰富.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小企业的研究视野,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如大多数研究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的,抽出了不同区域环境差异对小企业发展的影响;有的仅从某个特定的区域如一个省、一个县去分析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无法解释不同区域之间小企业发展的效率差异;有的研究多是直观的描述性的分析,过多的集中在共性方面,很少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缺少深层次的定量分析和严密的实证经验.本文将主要运用定量的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作一个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相关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推阻机制。众多学者已经证明 ,与二元户籍制度相关的系列制度安排是导致我国城镇化滞后和大量农村隐形失业人员存在的直接因素。以农民为初级行动团体而发起的诱致型制度变迁逐步占据制度创新的主导地位 ,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做出了新的探索。结合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对城镇化中的制度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发现 ,制度因素对城镇化的驱动潜力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