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8段(长8段)剩余油资源量约为21.5×108t,页岩油、致密油复合成藏控因与分布规律等研究较为薄弱,制约着盆地非常规油藏的勘探与发现。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甘泉西区岩心、测井、烃源岩评价、实验模拟等测试资料,深化了生-储-盖组合、输导体系与成藏机理等研究。甘泉西区烃源岩总排烃量为14.1×108t,构造演化控制了多套烃源岩与多类型砂岩储层的交互分布。发育长8段源内砂岩薄夹层型、长8段-长7段源内砂岩薄夹层型、长82小层源储近邻型与长81小层源储近邻型4种有利生-储-盖组合,其中页岩油藏以"源储一体式"Ⅰ、Ⅱ型配置为主,致密油藏以"源储近邻式"Ⅲ、Ⅳ型配置为主。储层品质与原油充注程度控制着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规模,是形成非常规油藏地质"甜点"的关键。建立了非常规油藏多源多储有序复合成藏模式,即"多源生烃增压,驱动多向供烃,裂隙网络联合输导,多储差异充注"。页岩油主要以游离态聚集于烃源岩层系储集性能优良的滩坝砂岩薄夹层,属烃源岩层系内一次运聚成藏;少量页岩油以吸附态滞留于源内粉砂质纹层或以游离态赋存于页理缝孔隙中,属原位成藏。致密油以游离态聚集于烃源岩层系外储-盖配置优越的砂体中,属近源短距离二次运聚成藏。页岩油与致密油时空有序运聚、连续复式成藏,呈局部"甜点"富集、垂向叠置发育、区域集群分布。在有序复合成藏模式的指导下,发现了甘泉西区亿吨级大油田,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8段非常规石油潜力巨大。陆相坳陷型湖盆沉降中心周缘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与湖相泥页岩及滩坝砂岩交互沉积区是页岩油、致密油的有利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2.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录井与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试油、试采等动态数据,多角度深入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富县-甘泉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第7油层组(简称长7油层组)致密油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显示,广泛发育的长7油层组优质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富,类型优越,成熟度适宜,为致密油提供了丰富的油源,控制了长7油层组致密油含油边界。长71与长72亚油组与下部烃源岩构成下源上储、源储紧邻的成藏组合。储层优质成岩相控制着致密油富集的区带。致密储层内存在多期原油充注,早期原油充注使储层岩石颗粒润湿性由亲水变为混合润湿,形成原油运移聚集的优势通道,控制了主力成藏期原油运聚的路径和范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长7致密油成藏范围。不同尺度隔夹层将储层分隔为“网状”结构,结构非均质性强,导致了砂岩中差异化的流体流动以及复杂的油水关系。同时,致密层遮挡也对致密油富集成藏起到了一定控制作用。上述因素共同造成了致密油成藏范围局限,油藏内油水关系复杂,油井与水井共存。  相似文献   
3.
针对湖相块状细粒沉积岩成因的研究较少,其特征和成岩机制尚不明确。文中通过观察济阳坳陷始新统湖相细粒沉积岩,在1 093 m岩心中识别出95 m块状细粒沉积岩。孢粉和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形成块状细粒沉积岩的水体还原性和含盐度比相邻暗色页岩低,而气候更偏暖湿;连井剖面显示,块状细粒沉积岩位于浊积砂岩前端。再考虑其底部微冲刷和突变、顶部截切,以及内部矿物组分杂乱分布的特征,综合判断济阳坳陷始新统块状细粒沉积岩为浊流末梢沉积。温暖潮湿的气候和高沉积速率是块状细粒沉积岩沉积的主要触发机制,稀浊流能够大量携带浮游生物,并将其沉积在浊积泥中,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姜家川地区长8油层组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明确岩性油藏的勘探前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录井、测井等资料,对长8油层组的沉积特征、储集层特征、油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8岩性油藏主要受沉积微相分布、烃源岩供给以及成岩作用的控制。同时建立了“夹心式”充注、优势砂体储集的油气成藏模式,并结合近年来的勘探成果预测出5个I类有利区和2个II类有利区,进而证实了姜家川地区长8岩性油藏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研究结果对研究区的下部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孔隙沥青荧光特征和包裹体荧光光谱特征观察,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有机流体活动期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孔隙沥青中炭质沥青形成的时间最早,通常占据较大的粒间孔隙、部分粒内溶蚀孔隙和部分成岩裂缝;橙—黄色荧光的孔隙沥青,其形成的时间晚于炭质沥青,通常与填隙物一起充填剩余粒间孔隙、粒内溶蚀孔隙、部分构造裂缝和部分石英愈合缝内;蓝—白色荧光的孔隙沥青形成时间最晚,对前2类孔隙沥青进行改造,赋存于剩余孔隙和绝大部分的石英愈合缝。通过对不同荧光的有机流体包裹体进行定量荧光光谱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和地层埋藏史的研究,认为第一期充注的原油被氧化破坏形成黑色炭质沥青,发生在侏罗纪末,地层温度约为65~70℃;第二期为橙—黄色荧光沥青代表的原油充注,发生在早白垩世早中期,对应的地层温度约为90~100℃;第三期为蓝—白色荧光沥青代表的原油充注,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地层温度约为110~120℃。  相似文献   
6.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段重力流沉积砂体平面展布规律及沉积成因不明等问题,利用岩心资料和钻测井数据,对长6段重力流沉积类型、分布规律、沉积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滑塌流、砂质碎屑流、浊流3种沉积类型,可识别出扇根和扇中2类亚相.扇根亚相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呈孤立的条带状;扇中亚相发育范围广泛,连...  相似文献   
7.
油气微渗漏遥感探测主要是建立在烃类微渗漏引起的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的表征上,随着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光谱遥感油气勘探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通过对Hyperion高光谱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提取了2个研究区油气蚀变的烃异常、黏土矿物异常、碳酸盐矿物异常和含铁矿物异常信息。结合地表波谱测试及化探数据,检验所提取遥感信息的可靠性,建立起了星-地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根据高光谱遥感综合异常,划分出了含油气远景区。高光谱遥感油气异常信息提取技术,为进一步的遥感定量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伊宁凹陷二叠系含油气系统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伊宁凹陷以上二叠统铁木里克组为主要烃源岩,形成了P2t-P2t自生自储和P2t-T2-3下生上储两套含油气系统。前一系统已被钻探所证实,为已知系统;后一系统为推测系统。盆地热模拟结果及与准噶尔盆地对比分析表明:该凹陷的二叠系含油气系统在三叠纪早期进入生烃门限,早中侏罗世达生烃高峰,侏罗纪末结束生油进入生气阶段;油气大规模生成运移在T3~J1-2时期;印支末幕构造运动 (距今208 Ma)为该系统的关键时刻。根据油气充注程度、运移方向及圈闭条件综合分析,凹陷内的南斜坡为该系统的有利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岩性、测井特征、沉积相标志的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甘谷驿地区长7—长10的沉积相及其分布特征,明确了各层沉积相的变化规律。该区长7-长10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浅湖亚相沉积,三角洲前缘在长7-长10期均有大面积沉积,三角洲平原仅在长10期于近物源的东南部发育,浅湖在长7,长8期发育,分布于远离物源的西北部。  相似文献   
10.
银额盆地的部分钻井和野外露头发现了古生界过成熟烃源岩,对于分析盆地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探讨过成熟烃源岩地球化学问题等有重要的意义。对25个过成熟烃源岩样品开展测试分析,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原始生烃潜力。结果表明:①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31 %,有机质类型为Ⅱ1-Ⅱ2型,镜质体反射率Ro平均为4.20 %,为残余有机碳含量较低、混合型干酪根的过成熟烃源岩;②主要受控于热降解作用,过成熟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普遍呈现“正构烷烃具有双峰型、甾类化合物中孕甾烷(含升孕甾烷)具有异常高的相对含量、萜类化合物中三环萜烷的相对含量较高、芳烃化合物中低碳环数化合物占据优势”等特征;③提出了“有机碳构成”的概念,建立了基于岩石热解资料计算有机碳构成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虽然本研究中过成熟烃源岩的有效碳仅占极小的一部分,但烃源岩原始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2.07 %,且烃源岩具有持续时间长、产率较高的生烃特征,明确了银额盆地古生界过成熟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