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舟山海洋文化艺术中心具有建筑立面复杂、结构超长,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开大洞、穿层柱等主要特点。通过温度应力分析以及构造措施解决建筑物超长问题;通过建筑立面与结构斜撑相结合实现建筑效果并改善扭转不规则;针对结构不规则的情况,通过大量的计算分析以及严格的抗震措施,确保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
钢支撑滞回模型及防倒塌加固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个基于18参数的钢支撑滞回模型,可准确模拟普通钢支撑的滞回行为.以一典型RC框架教学楼的钢支撑加固为例,通过推覆分析和基于动力增量分析(IDA)的倒塌易损性分析,研究了普通钢支撑加固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依据结构经济合理化设计要求,针对规范/标准/规程、地勘报告、自然荷载条件共计3类设计依据,对其结构经济合理化设计识别要点进行重点研究。首先对规范/标准/规程的经济合理化设计识别重点进行了系统说明。随后,对地勘报告及其经济合理化设计识别要点进行了重点说明。最后,针对地震荷载、风荷载、雪荷载、温度荷载等自然条件荷载的选用及其经济合理化识别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结构设计依据的有效识别和正确判别,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结构设计的经济合理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地震勘探资料为依据,通过地震层序解释,明确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关键界面识别标志,划分了新的层序,并建立了延长组三级层序格架.提出在延长组传统分层中存在明显穿时现象,延长组中部SQ4底界穿时最为明显,大致规律是:在湖盆中心的华池、合水地区,SQ4底界位于长7上部,向外围的北东和南西方向,SQ4底界逐渐抬升到长6_1底部.此外,还分析了新的层序划分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因巨厚的黄土覆盖造成地震资料信噪比低, 解释难度大。文章以该盆地盐定地区延长组中下部为例, 利用钻井岩- 电分析结果, 对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确定、解释及质量控制, 提高了层序地层划分图、沉积相图、砂岩厚度图和构造图等的质量, 这项成果在盐定地区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小波分析在层序划分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GR曲线的小波变换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中的适用性。通过对GR曲线进行小波多尺度分解后可获得不同级次的旋回周期,将GR曲线小波旋回周期与传统标志层法、准层序分析法、古水深和基准面(湖平面)变化分析法和地震法标定的三级层序界面进行对照,结果表明,对正常湖相沉积,GR曲线D10小波与三级旋回较为吻合,可以作为延长组湖相层序划分的依据,而对冲积层序及浊积岩发育地区,D10小波容易出现偏差,不能作为层序划分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晚三叠世原型盆地具体边界的确定,是目前该盆地西缘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和生产实践问题之一。笔者着重从盆地西缘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出发,充分汲取前人的有益研究成果,历史地分析西缘构造应力场及地球动力学特点,紧密结合该时期西缘盆-山转换的沉积响应,合理利用地震资料及其他第一手资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原型盆地西界向西越过六盘山,连接六盘山盆地,直逼河西走廊、靖远、景泰莫亦山附近,甚至在祁连山区也能找到其遗迹;还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所谓“银川古隆起”及“西缘古陆梁”在印支期是不存在的,更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南北走向的前陆盆地与沉降中心;燕山主期盆地西缘可能隆起,使得六盘山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具一定的分割性,但随后在早白垩世又被夷平,鄂尔多斯盆地又与包括六盘山盆地在内的西部白垩纪盆地连通,现在鄂尔多斯盆地具分割性、隆起性的西界真正形成的时间应在喜山晚期。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某艺术馆项目地上3层,地下1层,结构平面和立面布置均不规则,为满足建筑效果,上部采用立体钢桁架结构,下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结构具有楼板大开洞、穿层柱、刚度突变、大跨悬挑等多种不规则。针对结构不规则的情况,通过大量的计算分析以及严格的抗震措施,确保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9.
某大学图书馆具有上部多层连体、结构超长,楼板大开洞、穿层柱等主要特点。通过温度应力分析以及构造措施解决建筑物超长问题;通过分塔包络设计解决多层连体问题;针对穿层柱等不规则的情况,通过大量的计算分析,以及严格的抗震措施,确保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运用单因素分析综合岩相古地理作图方法,通过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编制了三级层序格架下的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体系域岩相古地理图7张.研究区寒武纪总体表现为由清水与浑水交替出现的碳酸盐缓坡(黔东世—武陵世台江期)向清水碳酸盐镶边台地(武陵世王村期 — 芙蓉世)演变的过程,古气候表现为由干旱向相对潮湿演变的特点.寒武纪早期(黔东世)即辛集组、朱砂洞组及馒头组下段沉积期表现为典型的南海北陆特征,因海侵作用的不断进行,寒武纪中期(武陵世台江期)即馒头组中段及上段沉积期原鄂尔多斯古陆被海水分割为3个相互分离的古陆(伊盟古陆、吕梁古陆及镇原古陆),至寒武纪武陵世王村期即张夏组沉积期海侵达到最大范围并形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的雏形和东西分异的古地理格局,寒武纪晚期(武陵世古丈期—芙蓉世)即三山子组中下部沉积期发生海退并形成了近SN向展布的“伊盟—中央古陆”.寒武纪早中期(黔东世—武陵世台江期),潮坪相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优势相带;寒武纪晚期(武陵世王村期 — 芙蓉世),局限台地相则是分布面积最大的相带.馒头组上段、张夏组鲕粒滩具有环绕内缓坡及开阔台地分布即主要分布于中缓坡及台地边缘的特点,三山子组多孔白云岩具有全区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