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3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测定了三种 Pluronic 共聚物(L61、L64和 F68)和聚丙二醇(分子量为2025)的存在对于石英/水/空气和石英/水/环己烷的接触角的影响。接触角随 Pluronic 共聚物浓度的增加先升后降,但随聚丙二醇浓度的增加则单调上升并趋极限值。我们根据 Pluronic 共聚物和聚丙二醇吸附在石英表面时的分子取向和溶液的表面或界面张力变化规律对接触角的实验结果作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两种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和两种聚丙二醇的单分子膜以及它们分别与硬脂酸所成混合单分子膜的π-a关系,基底是40%的硝酸钠水溶液。文中根据分子面积的加和律分析了实验结果。实验表明,压缩混合膜时,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或聚丙二醇都会被挤出混合膜。高表面压时,改正之后的面积相当于膜中只有硬脂酸时的结果;膜的低压缩系数也指示此时高分子已被挤出单分子膜。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提出非极性固体自非水溶液中吸附两亲分子时界面上会形成表面反胶团的可能性。基于这一设想,结合二阶段吸附模型和质量作用定律,导出了通用的吸附公式。利用这一公式定量地解释了石墨自庚烷中吸附正癸醇的实验数据。结果表明正癸醇的表面反胶团的聚集数在3~6之间,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表面聚集的热力学计算指示表面反胶团形成的标准焓(△H°rhm)和熵(△S°rhm)皆是负的,说明过程不是熵驱动的,这与自水中吸附的情况不同。文中还报道了这个体系的临界表面反胶团浓度(rhmC)值。  相似文献   
4.
固体的表面(或界面)自由能(或张力)是固体表面的基本性质,但长期来没有可靠的测定方法。本文介绍了利用近代界面张力理论结合接触角的测定,以估算涉及固体的表面自由能的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碘光谱法测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察了碘光谱法测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因素。欲得正确结果,须将碘-胶束溶液(不同浓度)放置,待碘的分配达到平衡(例如24h)后再进行测定,这样测得TritonX-100、TritonX-305和单分散的纯化合物C12H25O(C2H4O)6H的cmc分别为2.4×10-4、3.5×10-4和8.4×10-5mol·dm-3,与文献中用表面张力法测得的结果一致。若按Ross和Oliver将预先配好的溶液稀释后1小时内测定的方法,则所得结果偏低。只要测定时碘-胶束溶液已达平衡,则碘浓度在4~12mg/100ml范围内对cmc的测定结果无明显的影响。文献中提到的碘浓度对cmc测定值的影响可能是由于碘的分配未达平衡所致。  相似文献   
6.
表面加溶     
本文首次报导了有关表面加溶的定量研究。文中测定了负离子型染料铬天青S(CAS)在两种硅胶(大孔硅胶和小孔硅胶)上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X100、TX305和癸基甲基亚砜(DMS)的吸附层中的表面加溶。实验表明CAS单独存在时不被硅胶吸附;但当硅胶一旦吸附了一定量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后,CAS即被表面加溶,硅胶被染成紫红色(与CAS加溶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胶团溶液的颜色相似)。CAS的表面加溶量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皆成直线关系;而直线的斜率,即加溶能力,只与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有关,而与硅胶的种类无关。三种表面活性剂被加溶的能力(gmol~(-1))依次是TX305>DMS>TX100。我们设想:对于TX100和TX305CAS可能是被表面加溶于吸附的氧乙烯链双层之间;对于DMS,则可能是表面加溶于双分子吸附层的碳氢链栅栏之中。  相似文献   
7.
Triton X-100和Triton X-305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躺滴法研究了 Triton X-100和 Triton X-305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膜,油相是正庚烷和煤油,水相是不加和加盐(NaCl 和 NaNO_8)的溶液。结果表明,在油/水界面的分子面积比在空气/水界面上的大,水相中加入盐的效应是使分子面积减小。根据我们前文提出的气/液界面分子模型,可以合理地解释所得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关于Gibbs公式对高分子溶液吸附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无规共聚物在水面上的不溶膜和它们的嵌段共聚物在油/水界面上的吸附膜的实验结果,提出:这类分子中的 EO 和 PO 链节在表(界)面压很低时,可以平躺在表(界)面上,而且对表(界)面压均有贡献,但当表(界)面压增加时,可被逐渐压入水相。并用此观点对应用 Gibbs 公式于此类表面活性剂时出现的反常结果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