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工业技术   4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单相流体渗流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具有特殊的渗流运动规律。通过对不同渗透率的微裂缝性特低渗透率岩心进行越流压力实验测试,发现岩心的导流能力基本由微裂缝提供,基质贡献极其微弱,基本没有窜流现象发生,其越流压力曲线形态接近于单一介质越流压力曲线形态。利用不同粘度的流体对不同渗透率的微裂缝性特低渗透率岩心进行单相渗流动态测试,结果表明,渗流曲线呈下凹型非线性曲线形态,但真实启动压力梯度比较大,且在渗透率较小时,启动压力梯度剧增,弯曲段比较长,拟直线段出现时间比较晚,流体的密度和粘度、油藏渗透率及启动压力梯度等均应考虑为压力的函数。在分析对比越流压力曲线和渗流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的运动方程,该方程综合考虑了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等影响因素,是达西定律的推广形式。  相似文献   
2.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单向稳态渗流压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研究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特殊的流体渗流规律,重新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综合影响的渗流运动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一维单向稳态渗流的数学模型,采用Kirehhoff变换,获得了压力分布解析公式。最后采用算例,对压力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一维单向渗流的压力分布影响因素比较多,如启动压力梯度、变形系数、生产压差和排距等,并且这些因素均以非线性方式产生综合影响。单向渗流的压力分布不再是直线形式,而是凸形曲线。等压线分布亦不均匀,近井附近压力消耗严重。启动压力梯度大时,压力损失主要是沿程损失;启动压力梯度小时,压力损失主要由压敏效应消耗在近井区域。远离井底仍然是近似直线压降。放大生产压差和减小排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微观结构与渗流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是21世纪我国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也因此成为众多学者竞相青睐的研究领域之一,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概述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研究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进而从模型和方法两个方面综述了微观结构的研究进展;详细分析了关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的研究方法;最后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方向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表外储层由于油层条件差,单层厚度薄,在开发中动用状况比较复杂,环空和小排量很难取准单层的含水、产液量资料。另外表外储层的压力恢复情况及各小层的层问干扰情况也很难量化。应用油井分层测试技术、井下流体取样技术和资料综合解释技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搞清了表外储层单层的含水、产液情况、压力恢复特点,有、无层问干扰情形下的出液能力以及表外储层的动用状况等,为表外储层开发调整提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特低渗透压敏油藏压力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在综合考虑流体和多孔介质压力敏感性及启动压力梯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特低渗透压敏油藏平面径向稳态渗流的数学模型,采用拟压力变换求解得到了压力分布解析公式.并通过与已有公式的对比证明了该公式的正确性和更具普遍适用性.采用应用算例,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变形系数、生产压差、井距等对压力分布的非线性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当启动压力梯度较大时,压力损失主要是沿程损失;当变形系数较大时,压力损失主要因压敏效应而消耗于井底附近;提高生产压差和缩小井距主要改变生产井近井地带的压力分布,远井区仍然主要是线性分布.  相似文献   
6.
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要素的定量描述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要素的定量描述,实质上是对侧积泥岩产状及侧积体规模的定量计算。在建立侧积泥岩单井识别标准的基础上,采用了3种方法进行构型要素的定量描述。一是地层倾角测井法,直接获取侧积泥岩产状;二是开发对子井方法,通过应用小层顶拉平技术、角度转换等方法计算获得侧积泥岩真倾角,进而求得侧积体规模;三是水平井方法,主要利用GR曲线对地层中泥质含量的敏感性,识别水平井钻遇泥岩夹层的厚度,结合井筒直径、井斜角、地层倾角等参数,建立计算公式求得侧积泥岩的产状,获取侧积体的规模。根据求取的产状、规模数据,完成点坝构型要素的定量描述。通过分析侧积泥岩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预测出剩余油的富集区域,并提出相应的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7.
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方程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裂缝系统对于低渗透油藏的经济开发极其重要,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产量递减规律一直是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生产中的重点问题.以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为基础,利用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推导了微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产量递减方程.分析发现此类油藏产量递减符合指数递减规律,递减指数受多种因素控制,且无水采油期和低含水期是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重要阶段.研究表明,大庆油区榆树林特低渗透油田东16井区中,无论是单井还是整个区块,其产量递减都符合指数递减.  相似文献   
8.
压裂水平井见水阶段产量递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明强  刘雄  庄永涛 《特种油气藏》2013,20(1):77-79,154,155
基于低渗透油藏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和压裂水平井产能公式,建立了压裂水平井见水阶段产量递减模型,并进行了递减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初期产量越高,产量递减速度越快;产量递减速度呈分阶段特征,第1阶段递减快,之后递减缓慢,但均为指数递减方式,只是后期递减指数减小;相渗曲线特征参数不仅决定第1阶段的递减速度和递减水平,而且影响累计产油的大小;无水采油阶段和低含水阶段是压裂水平井的重要采油期。  相似文献   
9.
整体水力压裂油藏裂缝—油藏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前多采用等效法对整体水力压裂油藏进行数值模拟,该方法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即将油藏基质和裂缝看成同一渗流系统而忽略了两者的渗流特征差异,由此,采用裂缝-油藏耦合法,分别建立裂缝和油藏基质的渗流方程,通过联立求解克服了该缺陷,可真实地反映整体水力压裂油藏的渗流特征。以长庆绥靖油田塞39井区为例,采用裂缝-油藏耦合法进行油藏数值模拟,提出了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界限,认为其底水发育区合理采油速度应控制在2%以下,合理生产压差控制在3MPa以下,合理射孔部位为油层上部1/4,以此为理论依据对油田开发进行相应调整,含水率降低了14.3%,预计可提高最终采收率1.2%以上。  相似文献   
10.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各向异性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在对低渗透储集层中发育的裂缝进行分组的基础上,以分形几何为工具描述单组裂缝分布,建立裂缝长度的幂律关系式。根据裂缝渗透率的定义,推导得到相互正交方向上的裂缝渗透率与考察尺度的关系表达式,再加上基质渗透率的影响,获得了储集层综合渗透率各向异性强度随考察尺度变化的关系式。研究表明,裂缝性低渗透储集层中各向异性强度随考察尺度的不同而变化,同时说明,通常所认为的各向异性强度为常值这一观点仅是这一表达式的某种特例。以发育2组裂缝的储集层为例,详细讨论了各向异性强度随考察尺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夹角及长度初值比对各向异性强度的变化影响显著,基质裂缝渗透率比和基质各向异性强度对其的影响仅表现在某一尺度范围内。图5表1参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