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6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南方古隆起对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乐山—龙女寺、黔中及江南隆起主要控制了上震旦统及下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发育,泸州、开江隆起及南盘江—十万大山地区的晚古生代—三叠纪(孤立)台隆控制了上古生界及三叠系原生油气藏的分布.南方古隆起均被不同程度地改造,使完整的隆起面貌已不复存在.南方现存的中、古生界原生油气藏很少,四川盆地的早期原生油气藏绝大多数被改造变成了次生气藏,四川盆地以外的扬子区及华南区的原生油气藏则基本被破坏成为古油藏.提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应主要考虑次生油气藏及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上扬子地区主要考虑次生气藏的勘探,中、下扬子地区主要考虑再生烃油气藏的勘探.文中还指出了具体油气勘探有利区,并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石油勘探在战略接替层系长,获得了新发现,为此综合分析长,烃源岩条件、储集条件及成藏组合,探讨其勘探潜力.长9顶、底发育了2套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总有机碳含量平均值为4.36%),成熟度适中(Ro值为0.66%~1.01%),正处于生油高峰阶段,总资源量约4.02×108t,有较强的供烃能力;储集条件较好,存在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主的成片砂带,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原生孔隙,储集性能较好.长9发育了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武和上生下储式3种成藏组合类型,其中,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以长9暗色泥岩或油页岩为烃源岩,以长9自身的砂岩为储集层,勘探潜力最好.图5表2参19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海相碳酸盐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部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限于资料和认识程度,原有的沉积相图难以满足该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发展的需求。为此,在分析该盆地古地貌背景的基础上,运用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结合岩相识别技术,通过编制深层中寒武统张夏组和下奥陶统马家沟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分析了张夏期和马家沟期的古地理特征,建立了两期沉积模式,研究了古地理对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张夏组沉积期具有“三隆四坳”古地理背景,隆坳背景受前震旦系裂陷的影响,呈北东向展布,坳陷区演化为深水海湾或台内洼地,隆起区演化为碳酸盐岩台地,隆坳转折带和古隆起周围发育鲕粒滩,构成张夏组有利的储集相带;(2)马家沟组沉积期具有“三隆两凹一凸”的古地理格局,主要呈南北向展布,古隆具有重要的障壁作用,海侵期沿古隆发育滩和坪、坳陷发育成潟湖,海退期古隆暴露、坳陷则演化为膏盐湖,膏云坪是有利的储集相带,潟湖成为盖层发育的重要场所;(3)构造—岩相古地理控制了储层沉积背景和物质基础,对早期白云石化和岩溶作用改造的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影响,从而控制有利储层宏观分布;(4)张夏组镶边台地沉积模式和马家沟组障壁台地沉积模式揭示张夏组存在着3种潜在的油气成藏组合、马家沟组存在着2种油气成藏组合。结论认为,张夏组风化壳,以及马家沟组上组合风化壳、中下组合颗粒滩是该盆地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
南华北盆地黄口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口凹陷的区域地质、地震、钻井、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黄口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指出黄口凹陷内存在4套烃源岩和3套生储盖组合,其中最主要的烃源岩是石炭一二叠纪煤系;黄口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为黄口次凹的中、西部及商丘次凹,而黄口次凹中向杨集、砀山凸起的斜坡带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储集层特征及其预测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类型为风化壳岩溶型,主要岩石类型有含硬石膏结核溶模孔粉-晶白云岩、斑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等,受沉积相、成岩相和古岩溶地貌因素的影响。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针对储集层特点,利用地质叠图法,将沉积相图、成岩相图和岩溶古地貌图叠合,预测非均质储集层的发育、保存与上述因素之间的关系。预测的3块有利储集层分布区与实际钻探结果十分吻合。图2参18  相似文献   
6.
淮南地区风暴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徽淮南地区上元古界至下古生界海相建造赋存有大量的风暴沉积,分布层位为: 青白口系刘老碑组,下震旦统寿县组、九里桥组,下寒武统馒头组的中上部;主要产于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经研究,本区风暴岩包括原地、近源和远源三种风暴岩类型,可识别出十种剖面结构。主要依据风暴岩的底面构造形态、流水构造及剖面层序特征,着重探讨了各种剖面结构类型的产出环境、水动力条件及其沉积模式,认为由潮坪向陆棚,风暴流具有由风暴潮流( 旋涡流) →风暴回流( 碎屑流与摆动浪兼具) →风暴浊流发展的规律。图4 参7( 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