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濮凹陷文东文200断块沙三中为断块岩性油气藏,油藏埋藏深,储层横向变化快,油层薄,分布很不稳定,岩性变化是制约该区块投入开发的关键因素。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在区域沉积背景和沉积相研究基础上,以井资料为约束,采用地震反演方法定量预测储层空间分布,使得地震反演和储层预测直接为编制开发方案服务。  相似文献   
2.
文留油气田滚动勘探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留油气田属于复杂岩性构造油气田,目前已进入滚动勘探开发阶段.对其地质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滚动增储模式:主要为构造及工区结合部、老区扩边、老区新层、与盐岩有关的各种隐蔽油气藏等6种类型.并有针对性地采用沉积微相、储层发育规律、油气富集规律、地震资料特殊处理、动静态分析法、低阻油层形成机理与识别等滚动勘探开发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每年新增石油地质储量400×104~600×104t.  相似文献   
3.
含盐油气盆地中盐构造控制着油气的生成、运移及成藏。本文提出了文留盐岩深盆浅水成因的观点;沙三中^5沉积期文23盐埋深达300m,盐岩"软化"并塑性流动,文东、文西断层开始发育并控制地层沉积,文留盐构造形成;根据盐岩与油气藏关系,该区与盐岩有关的油气藏类型可分为5种。  相似文献   
4.
针对油气区远景资源潜力评价中缺乏定量依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评价油气远景资源潜力的新概念———成藏门限,论述了油气成藏门限的地质含义及地质证据,并应用基于成藏门限理论开发的"油气成藏体系定量评价系统"对吐哈盆地前侏罗系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计算其油、气远景资源潜力分别为3.354×108t和2652×108m3,原油资源探明率仅为15%,表明吐哈盆地前侏罗系仍具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5.
对文西地区地层、构造、生、储、盖及后期保存条件进行研究 ,指出该区含油层系较多 ,但主力层系突出 ;油气藏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 ,油气藏类型以小断块油气藏为主 ;文西地垒带油气富集程度高而文西顺向屋脊带油气富集程度低。并结合近几年的勘探实践说明 ,文西地区下步滚动勘探应以沙二下、沙三中层系为主 ,采用打“聪明井”进行多层兼探 ,着重寻找“墙角式”断块油藏、小断块油藏及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文东斜坡带位于文留油田东部 ,西以徐楼断层为界 ,东至前梨园生油洼陷 ,呈NE向延伸 ,南北长约 36km ,东西宽 8~ 10km ,面积约 30 0km2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 ,斜坡勘探将由构造油气藏勘探开发为主体转向构造岩性、岩性油气藏为主体 ,由构造高部位转向构造中、低部位 ,  相似文献   
7.
以文留复杂断块油藏为例,对特殊钻井和下4”套管重新完井技术在不同类型、不同开发阶段单元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分类,认为特殊钻井技术和完井新技术对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开发综合经济效益发挥了独到的作用;并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指出特殊钻井技术是复杂断块油田经济高效开发的主导钻井技术,下4”套管重新完井技术是解决井况恶化和实现层系细分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文卫马地区断层多且复杂的特点 ,充分应用 IESX解释系统对文卫马地区进行精细构造解释研究 ,不断落实构造 ,深化油藏认识 ,取得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效果 ,并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对文西地区地层、构造、生、储、盖及后期保存条件进行研究,指出该区含油层系较移,但主力层系突出;油气藏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油气藏类型小断块油气藏为主;文西地垒带油气富集程度高而文西顺向屋脊带油气富集程度低。并结合近几年和勘探实践说明,文西地区下步滚动勘探应以沙二下、沙三中层系为主,采用打“聪明井”进行多层兼探,着重寻找“墙角式”断块油藏、小断块油藏及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油田开发中晚期阶段对薄储层沉积微相精细描述的要求更高,采取井震联合手段、半定量或定量地描述是必然趋势。本研究以地质统计学及平面插值算法为数学工具,分别探讨了井点离散型沉积相数据与连续型砂地比数据的互换关系、地震属性与井点砂地比参数的相关性、敏感地震属性的优选等;同时,建立了储层目标砂地比预测模型,并依据模型相关度,选择合适的平面插值算法进行砂地比成图;最后,利用砂地比与薄储层沉积微相的转换模式,结合单井相及沉积背景,获得了相对合理的薄储层单元沉积微相地质成果平面表征图件。通过研究区实际应用与验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也形成了一套较可行的井震联合储层特征精细描述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