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2.
综述了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稠油(超稠油和特稠油)降黏方法的降黏原理以及优缺点,常用的降黏方法包括掺稀油、加热、微波加热、改质、化学降黏剂以及微生物降黏;掺稀油降黏技术的实施受稀油来源的限制;加热降黏能耗大,经济损耗高;微波加热在目前并不能实现规模化降黏;改质降黏要求复杂的反应装置、严格的反应条件;微生物降黏优势明显,但仍然缺乏相应的理论与技术支持。相对而言,化学降黏剂降粘技术臻于完善,且成本低,易于实现。分析认为,化学降黏剂降黏技术优势明显,建议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乳状液液滴大小与分布对稠油乳状液表观黏度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考察了温度和剪切速率对辽河油田欢喜岭稠油乳状液液滴平均粒径(简称粒径)大小的影响,动态监测了油包水(W/O)乳状液在加入碱性降黏剂后的破乳行为。结果表明,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可以对W/O型乳状液的破乳行为进行良好的动态监测,并可实现对碱性降黏剂最佳使用量的评估。随着温度的升高,油水乳状液液滴粒径增大,乳状液黏度减小;温度低于55℃时,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乳状液液滴粒径减小,乳状液黏度逐渐变小;当温度高于55℃时,剪切速率对乳状液液滴粒径和黏度的影响较小。在W/O型乳状液中加入Na_2CO_3溶液后,乳状液发生破乳反相,体系黏度降低,小尺寸O/W型乳状液液滴数量增多,粒径减小,液滴分布更加均匀;Na_2CO_3质量分数为0.2%时,乳状液黏度降到最低,乳状液液滴粒径和油水界面张力最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