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焉耆盆地原油物理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焉耆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均发现原油,目前关于侏罗系产层原油的油源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对研究区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认为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原油不仅在物理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在地球化学组成及生物标记化合物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应具有不同的来源。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属于典型腐殖型干酪根成因,而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除了具有腐殖型干酪根成因的某些特征外,还具有湖相泥岩生烃的特点。通过原油与各类源岩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与西山窑、三工河组烃源岩及石炭系、三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与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对比性较好。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与八道湾组、三叠系源岩有一定相似性,因此认为八道湾组源岩为其主要源岩,三叠系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目前勘探生产主要以八道湾组烃源岩为目标,下一步应加强对三叠系烃源岩贡献区带的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2.
针对宝浪油田低孔、低渗型储层的特点,采用室内实验的手段,将宝浪油田钻取的6块岩样进行排序、衰竭实验、水驱实验以及水驱后注N_2驱实验。结果表明:在油田开采后期,注水开发效果越来越差的条件下,注N_2驱能有效地提高原油采收率;通过优化可得最优的水驱注水压力为12MPa、最佳N_2注入压力为15MPa、最佳N_2注入时机(含水率)为50%、最佳N_2注入速度为0.5m L/min以及最佳N_2注入量为0.6HCPV时,N_2驱的采出率高达64.04%。  相似文献   
3.
化学示踪剂在河南稀油田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异丙醇和硫氰酸铵(钾)这2种示踪剂在河南稀油田多次现场应用中出现的不易检测、效果分析困难等问题,重新进行了示踪剂的配伍性、生物稳定性室内试验。按加拿大放化中心推荐的示踪剂用量公式进行示踪剂注入量的设计,分别在双河油田、魏岗油田和下二门油田进行现场应用,并取得了成功。结果证明异丙醇不适合在下二门油田和双河油田使用。使用2种以上示踪剂时.建议用硝酸铵取代异丙醇。  相似文献   
4.
敦化盆地石油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化盆地作为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中生代为燕山期区域性隆升剥蚀背景下的裂陷盆地,新生代古近纪至今为继承性的断坳型盆地.发育下白垩统、古近系和新近系3套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油气源较丰富;多期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形成的两组断裂以及不整合面,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运移动力;圈闭类型多,定型早,与油气的生排烃期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盆地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其中北部凹陷镜泊湖次凹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5.
有机地球化学在油气的生源及成熟度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有机地球化学指标如饱和烃、芳烃及生物标记化合物以及含O、N、S等化合物在烃源岩成熟度,油气来源等方面的指示作用进行全面总结,通过研究其在源岩及原油中的分布特征,可以了解原油的性质及演化等特征,从而指导油气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6.
针对春光油田中深薄层超稠油开发技术瓶颈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应用了以降黏、氮气助排为主体的热化学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分析了原油黏度与含水率变化规律,优选了降黏剂及工艺参数。现场应用后油井日产油量、周期产油量和油汽比显著提高,油井产状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河南油田输油系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江魏输油管线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停加降凝剂试验、魏联直输流程试验和参数调整,完成了井魏段工艺改造,完善了高含水应急处理管理等.工艺改造后基本上达到并实现了低耗平稳输油,降低原油含水率,提升外输质量指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电子式井下压力计的高温电池的构造原理分析,针对不同规格型号的电子压力计制作出针对性的校准外接电源,以取代高温电池开展校准工作.  相似文献   
9.
10.
孔雀河斜坡含油气系统及有利区带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根据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现有勘探成果,结合石油地质条件,对有效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划分,提出古生界海西-印支运动期破坏型含油气系统和中生界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期再生型含油气系统,据烃源岩条件、构造演化与烃源岩演化的关系、油气藏的圈闭及保存状况,对油气勘探有利区带进行了分析,指出维马克-开屏构造带和龙口构造带是该区开展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